神校專訪|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少測考愉快學習 多元教學增學生自信

撰文:王嵐
出版:更新: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為荃灣區內極受家長追捧的熱門小學,全因學生學術成績優異、體藝才華出色,升中表現突出,更是一所推祟愉快學習的關愛校園。01親子記者專訪張瑞瑜校長,以及三位學生內閣成員,從不同面向了解學校的優勢及特色。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張瑞瑜校長(歐嘉樂攝)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之學校理念可分為三部分。張瑞瑜校長解釋:「第一是因着基督教學校的背景,我們注重以聖經的真理以及愛來教導小朋友;其二就是我們『聯小精兵』當中具備的7個特質,包括誠、信、愛、勤、毅、望、恩。」張校長在校訓「誠、信、愛、勸」以外加上「毅、望、恩」,期望學生具備校訓精神以外,亦成為有毅力、有盼望,以及懂感恩的人。「第三便是與家長攜手合作,建立一間蒙神喜悅的學校。」

張校長指出,學校致力訓練學生成為具備以上7種良好品格特質的「聯小精兵」:「學校透過揉合了基督教教育、正向教育、品格教育的生命教育課程,加入多元學習經歷元素,跳出刻板課堂模式,讓學生了解並掌握以上特質的同時,能夠享受愉快學習。」張校長稱,當每位新生入學,校方都會派發一本「好學生約章」,封面上寫有一句「今天你以學校為榮,他日學校將以你為傲」,正正是張校長及學校對學生們的寄望。

成立小學學校內閣 訓練學生組織協作

香港浸信會聯會小學開設本地小學少見的學校內閣,由高年級學生擔任代表,充當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樑,讓學生可反映訴求。作為今屆學生代表之一的陳靖安、鄭梓妤、龐晞文,均直指享受職務賦予的責任感及成就感。

今年度一眾學生內閣成員依舊先向同學們收集意見,鄭梓妤同學指內閣成員會整理所有同學意見,並與其他成員進行預演,隨後再向師及校長匯告。不同崗位的內閣成員各自有負責的工作,龐晞文簡述分工,例如主席負責表述主要議題,而其他成員需在平日輪流在午息時向各個年級收集意見、亦需要製作影片等解答同學提問。

問到最難忘的「政績」,陳靖安同學分享:「我們向學校爭取將小息中最後5分鐘從準備時間改為自由時間,變相多了小息時間,成功後有低年級學生向我道謝,很有滿足感!」

張校長認為,透過學生內閣的措施除可加強與學生溝通,更了解學生需要外,從中亦訓練學生的組織、協作、溝通及表達等的領袖才能,令學生更有自信。

少測考主張愉快學習 積極參加校外活動增自信心

學校較少測考及功課,張校長坦言不想學生有太大學習壓力,因此學校辦學理念推崇「愉快學習」:「學校在許可範圍內控制功課量。減少測考而多出來的時間,則可以讓學生體驗多元愉快的學習經歷。」張校長補充:「學習的愉快感,其實也可是在一般課堂上發生,這點我們有信心做到。」

說到學生的多元體驗,張校長介紹學校有多達50項的校隊訓練,興趣班數量更不計其數,學校更積極鼓勵學生出外參加不同比賽,在學校的支持及鼓勵下,家長亦很主動為子女安排課外活動及比賽。

+5

張校長開心分享:「截至今個學期,全校已有高達1,200人次獲獎,成績斐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比賽的最大目的是為建立個人自信,也提供展示渠道。」張校長指每年學期尾均會舉辦體藝大匯演,讓參賽學生在全校師生前再表演一次。「小息時更有『小舞台成就大我』活動,讓學生自由報名申請,這些也是我們為學生刻意創設的展示平台。」張校長相信,藉校外比賽及校內舞台,學生自小得到磨練機會,建立自信心。

騰出時間鼓勵學生愛閱讀 張校長:愛閱讀如上了學習的高速公路

銳意減少測考及功課另一大誘因,是為騰出時間、空間讓學生閱讀。「把功課和測考排滿,小朋友又怎會有時間、精神閱讀呢?」張校長相信要建立閱讀興趣需先給予孩子時間,讓他們有機會靜下心來閱讀,從而享受當中帶來的快樂,再來才是增進語文能力。「我常說閱讀就似上了學習的高速公路,當同學掌握了一定的語文能力,會更渴望吸收更多、看更多。」張校長笑言:「而且也為了給家長多一點親子時間,這樣學生在學校、家庭都能同樣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