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我的阿勒泰》爆紅 雪山草原原始森林的北疆隱世天堂

撰文:外灘
出版:更新:

去有風的地方,風吹到了位於新疆伊犁的阿勒泰。

只有8集的內地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剛亮相就被封神,拿下豆瓣8.8分,也是2024年目前為止內地國產劇最高分。拋開演員馬伊琍、于適的表演之外,作者李娟筆下的阿勒泰,彷彿時刻被一陣風吹動着,露出一層一層迥異卻和諧的面孔。遠處是巍峨的雪山終年不化,近些是連綿的樹叢,越近越像一浪一浪不斷的綠色的波濤,波濤捲來無邊牧場,捲來一團一團咩咩小羊,和一羣依然樸素生活的人。

我很幸運,在2023年冬天搶先去了阿勒泰旅遊,也算是錯開了將至的高峯。今天的阿勒泰比劇中的年代交通發達得多,但依然是個讓人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地方。

午時,阿勒泰的太陽和月亮同時掛在仿若透明的天上,彷彿神在人間為自己畫了一個圈,只有心思最純淨的人被允許在此戍衞。

+9

但在展現純淨與永恆的同時,《我的阿勒泰》並沒有迴避的是,於此生活不僅有治癒,還有貧瘠、掙扎和衝撞。或許正因如此,當《我的阿勒泰》成為今年評分最高的劇,我毫不意外。

去有風的地方 去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改編自作家李娟的同名原著散文集,內裏記錄的內容來自她少女時期在新疆伊犁阿勒泰地區的真實經歷。書中有一段獨白:「我在烏魯木齊打工,沒賺上什麼錢。但即使賺不上錢,還是願意在那個城市待着。烏魯木齊總是那麼大,有着那麼多的人。走在路上,無數種生活的可能性紛至沓來。走在街上,簡直想讓人張開雙臂走。」現在,阿勒泰才是那個想讓人張開雙臂走的地方。

最早我們看《北京人在紐約》,然後是《北京愛情故事》、《上海女子圖鑑》,看中產雞飛狗跳地往上爬。如今,《去有風的地方》、《我的阿勒泰》才是正理,只想要一片草原、 一汪清泉、一根叼在嘴裏咂摸不出味道的野草,沒用的時光才最貴。

阿勒泰的美無需技巧來展現。

春天,清澈的天空裏倒掛着毛絨絨的雲,遼闊無邊。
夏天到了,牧場的草伸展開,綠色霸佔了人的眼睛,濃得遮住了生活的匱乏。
秋色席捲而來的時候,曠野的風變得肅殺,但枯木依然挺立。
冬日暴雪殘酷,比人還高的積雪化為冰道,卻帶來來年的春信。

這樣張揚着生命力的壯麗,可以讓你原諒生活的不完美。

我去阿勒泰的時候,與電視劇、書籍無關。2023年,這座邊遠小城擁有了發達的公路和鐵路,還有了一個航班不多、目的地也不多的小機場,南方出發需要在烏魯木齊、西安等城市中轉。

小紅書上很多人推薦烏魯木齊至阿勒泰的雪國列車,不過條件好的新車廂有限,大部分車廂依然老舊。坐雪國列車最大的優勢,大概是天將亮未亮的時刻,可以坐在牀邊看窗外掛在枝頭的新雪,和一輪探出頭的紅日。霞光萬道落在阿勒泰的土地上,當列車快要停住的時候,天就開始亮了。

時至今日,阿勒泰城區到布爾津的物價依然很低廉,市場裏幾十元就可以買一張完整的兔子皮。但除了滑雪場裏,可見的年輕人很少。

在李娟曾寫作的咖啡館「阿勒泰的角落 旅行書吧」,咖啡的價格在當地算高,但買一杯可以在二樓望着河水坐一整天。有李娟的讀者來打卡,書店的書五折出售,但她的一概原價。

進了喀納斯和禾木景區,物價高了起來。但當你在冬天冒着暴風雪上山,便會原諒這一切,畢竟再高也不過與上海比肩。這裏的冬天時常暴雪,如此當夜便開始封山,一直到雪停、積雪清理乾淨才放行。

遊客的越野車在關卡排隊時,時不時可以看到牧民騎着馬、趕着駱駝經過,他們裹着分辨不清顏色的棉襖,像是居無定所的遊俠。

去年《去有風的地方》爆紅,生活配套齊全的大理成了年輕人的理想地,北緯25度擁有一年到頭的風和日麗。而阿勒泰的山區什麼都選擇有限,家家户户門口堆着比人還高的積雪,開民宿的老闆還未天亮便要起來給店門口剷出一條通道。

天氣最不留情面的時候,斷水斷電斷糧,政府要出動直升機救人。所以在冬天,只有出身新疆本地的老司機才敢在看不清路的雪道上,淡定地拐過一個又一個辨不清天地界限的180度彎道。

當望着一轉又一轉羣山默然遠去,不禁讓人感慨自然的偉大,以及人類的堅持——不管是修建出這通往深山的道路,還是選擇留在深山裏的人。

《我的阿勒泰》,講述的正是這些人的故事。

她是狂野的夢 她是山野的風

千禧年初,這是一個經濟蓬勃發展、思想劇變的年代。以作者李娟為原型的20歲「疆二代」李文秀在烏魯木齊打工。熱愛寫作卻沒寫出什麼名堂的她被老闆開除,迫不得已提上被褥回到了母親張鳳俠開着小賣部的阿勒泰。

李文秀起先是沮喪的,不懂哈薩克族人情世故的她和不少村民起了衝突,但也意外和村中的大户人家蘇力坦有了牽扯。在兩家人一起轉場去夏牧場的路上,李文秀和巴太、巴太的嫂子托肯迅速熟悉起來。巴太原本在布爾津的馬場養馬,卻被父親強迫回家幫忙放牧。托肯想要改嫁,蘇力坦卻不允許她帶走一雙兒女,托肯陷在兩難之中。

70年代末期生於新疆的李娟,創作了一系列關於阿勒泰的散文,獲得過魯迅文學獎、天山文藝獎等諸多獎項,其中不少作品已經遠銷海外。如何把「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夢,她是山野的風」變成有清晰故事線和人物立體的電視劇,是改編的一大難題。

導演和編劇保留了散文集中的部分設定和讓人印象深刻的精彩情節,又根據當地民情風俗做了原創的改編。比如書裏欠李娟家錢的人,是用馬抵債而非可以扛貨的駱駝;而劇中李文秀閒逛着就發現了木耳,但實際李娟兩母女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在夏牧場找到木耳。生活在阿勒泰固然有很多不易,但書裏沒有廣東仔這個騙錢又騙色的「反派」從天上掉下來;于適扮演的巴太,也是一個全新的角色,並非書中李娟暗戀的麥西拉。

按圖看看《我的阿勒泰》各個主要角色的故事👇👇👇

+11

對沒有看過李娟原著的觀眾而言,劇集的改編或許可以讓他們在欣賞美景之外,被情感故事吸引。不過後期的一些狗血設定,讓人突然長出個戀愛腦以及必須在重要的事物二選一的衝突,其實與《我的阿勒泰》本身的氣質有不小的矛盾。

好在戀愛算不得主線,真正串聯起整個故事的,是新與舊的衝突。話題不新鮮,但故事發生在阿勒泰,更具有原始的粗糲和兩難的惆悵。

在阿勒泰的牧場上 相聚又分離

扮演李文秀的周依然和扮演巴太的于適,都是近兩年冒頭的新人演員。在形象足夠貼近角色的基礎上,可以看出二人的表演隨着劇情的發展越來越自然。

和原著中李娟從小生活在阿勒泰不同,劇集中的李文秀對這片土地不算熟悉,是一個新鮮的闖入者。她沒受過太多教育,但天生喜愛寫作,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北京,做一個有用的人。但窘迫的經濟狀況讓她只能回到母親身邊,從自己的生活寫起。

而年輕的巴太被困在家庭的責任和個人理想之間。他是阿勒泰最好的養馬人,嘗試培養出一流的賽馬。父親蘇力坦卻執意要他回家繼承家業,一輩子放牧甚至娶守寡的嫂子托肯,一同撫養孩子。對於巴太喜歡上漢族姑娘李文秀,蘇力坦有諸多不滿。

托肯呢,一個人打理整個家,手上卻沒有什麼錢。讓丈夫給她買一塊搓衣板。等了一年也沒等到。丈夫因為酗酒死在暴風雪裏後,她想帶着兩個孩子去縣城裏讀書,過上新生活,卻阻礙重重。

蘇力坦也不是壞人。他是哈薩克族的老獵人,卻被新時代的規矩束縛住:鷹不能養了,槍也要上交。大兒子英年早逝,揹着他留下幾千元的債務,兒媳婦堅持帶着孩子改嫁,小兒子不願意回家,一羣牛羊無人照看。

他看眼睜睜望着下一輩人都往外面的世界奔去,卻無力留住什麼。

而李文秀的母親,同樣是闖入者的張鳳俠,整張臉曬得比本地人還斑駁,才是那個最圓融的人。扮演張鳳俠的馬伊琍無疑是全劇最出彩的那個,也是她將張鳳霞的名字改成了張鳳「俠」。

這是個有俠氣的女人,沒有被母性束縛住,自有一套野路子的生存法則。她出場就是坐在草地上教哈薩克族女人説漢語髒話,看石頭堆的「電視機」,還可惜沒有動作片看。女兒灰頭土臉回了老家,她半個字不問,隨她去。説去夏牧場就要去夏牧場,誰不同意誰就別去。

有時候,她顯得不是那麼靠譜,非要走鮮有人走的小道,和女兒打鬧惹得狼來了,差點命喪狼口;放任女兒去要賬,要走一家得罪一家,她只得帶着孩子逃跑;一個人翻山越嶺去買羊,羊沒買到帶回來一個劣跡斑斑的男人……

隨遇而安的人,面對女兒的自怨自艾,有比所有父母都大的包容。

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牛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的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我的阿勒泰》張鳳俠

有的人困在記憶裏,有的人奮力掙脱,但誰也阻擋不了誰的意志。

《我的阿勒泰》最美好之處,不是構建了一個虛幻的田園牧歌,而是呈現出人身上那股不被束縛的旺盛的生命力。

導演用短短八集便完成了阿勒泰牧場上羣像的塑造,有人愛上了張鳳俠,有人愛上了巴太,有人愛上了托肯……但更多人應該會想成為李文秀,成為生活在夏牧場的小賣部的姑娘。

過去與未來,在阿勒泰的牧場上相聚又分離,人要保留希望,學會堅持,如同夏牧場的草,要留給它足夠的時間生長,去等待明天。

可以預料的是,阿勒泰會成為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熱門旅行地。即便路程顛簸,也不會獎賞給你巴太,張鳳俠也遇不上,但你一定相信阿勒泰有人在過那樣的生活,所以值得這麼顛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