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馬英九同日到訪 非常有政治象徵意義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3月27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攜夫人抵達廣州開始訪問中國,同日,國民黨籍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也抵達上海,開始他為期12天的祭祖之旅。這兩位帶着中國人面孔、均視中國為祖國的領導人和前領導人同期抵達訪問,成為一個讓人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大概半個月前,北京「兩會」剛剛結束,新一屆中共領導班子全部正式亮相登上政治舞台,尤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歷史性開啟了他的第三個任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內權威地位上唯一一位可以與毛澤東看齊的領導人。李顯龍與馬英九的到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同為中國政治背書,必然會產生一些很有意思的想象。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特別在政治文化上,因為受儒家「天下」觀影響,極為看重一些具有象徵性意義的政治行為,在有重大政治變化的情況下,對來自帝國之外的認同特別重視。事實上,自商周開始,至明清朝貢體系達到高峰後崩潰前,當中央有重大政治活動,諸侯或番邦賀喜就成慣例,而王朝中央也常將諸方朝賀作為四海平定、萬民擁戴的象徵。

中華愛國同心會在機場外歡送馬英九返鄉祭祖。(張鈞凱攝)

當今國際體系雖然已經不能再簡單套用朝貢體系,依現代民族國家概念上,中國和新加坡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中國大陸與台灣也是「一國」之內的兩個分治區域,與中國大陸並不構成番邦或諸侯關係,但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東亞,特別是華人社會,不可能不產生這樣的聯想。

不管李顯龍和馬英九有沒有這樣的意願,也不管北京有沒有對李顯龍、馬英九到訪寄予這樣的豐富想象,隨着中國崛起成為東亞最重要的地緣力量,區域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回歸某些傳統意涵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兩人在中國大陸「兩會」後同日到訪,在政治層面必然會催生這樣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