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逝世】六四前年少輕狂 批美學泰斗李澤厚成文壇「黑馬」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在「六四事件」前,劉曉波以「黑馬」姿態在文學界橫空出世,給人年少輕狂的印象,當時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人物,與今天的沉穩內斂判若兩人。
「六四」之前,他是一匹桀驁不馴的文壇「黑馬」;之後,他成為了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

【劉曉波逝世.圖輯】圖為天安門廣場四君子(左起)周舵、劉曉波、侯德健和高新,4人於89年6月2日起絕食。(支聯會圖片)

【劉曉波逝世】肝癌惡化多個器官衰竭 瀋陽司法局證死訊終年61歲

很多人所知道的劉曉波是這樣的:民運人士,作家,天安門四君子之一,政治犯,發表《零八憲章》,主張和平理性漸進政治改革,建立民主憲政聯邦中國。然而,很多人對於他的人生歷程和心靈變化所知甚少。

1955年,劉曉波生於吉林省的知識份子家庭,擁有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並獲聘為該校講師。《劉曉波傳》中,少年時代的劉曉波,「冒險」而「叛逆」:11歲就成了「癮君子」,打仗、蹺課、離家出走;文革期間隨父母到內蒙古下鄉四年,隨後又當了兩年「知青」,返城後又當了一年抹灰工。這些底層經歷「豐富」了他的閲歷,也形成了他的「偏激」世界觀。

1977年,如同許多歷經文革和「上山下鄉」的同齡人一樣,劉曉波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出現了——恢復高考。同年,劉曉波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那時,他還是一位「校園詩人」。吉林大學畢業後,劉曉波便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文藝學碩士,1984年畢業後留校擔任中文系講師。從那一年開始,劉曉波才真正進入公眾視線,逐漸成為一個公眾人物。

年輕時代的劉曉波。(網絡圖片)
+1

【劉曉波逝世.圖輯】諾獎空櫈無人坐 零八憲章終成夢

批判言論犀利 以「黑馬」之姿登上文壇

1985年6月和8月,劉曉波先後發表《一種新的審美思潮》和《無法迴避的反思──從幾部有關知識分子的小說談起》,支持具有叛逆精神的「新潮文學」,批判當時提倡忍辱負重精神的主流文學作品而初露鋒芒,被作為後來引起文壇震撼的「劉曉波現象」開端。

1986年9月,在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召開的新時期十年文學討論會上,劉曉波到場以《新時期文學面臨危機》為題即興發言,大膽否定新時期文學的成就,作出語驚四座的即席發言,並概括為整個中國文化和知識界的問題:「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的民族惰性比一般大眾更深更厚!」、「不打破傳統,不像五四時期那樣徹底否定傳統的古典文化,不擺脱理性化教條化的束縛,便擺脱不了危機」。

同年10月,《深圳青年報》整理並發表了劉曉波的發言,國內外報刊紛紛轉載,「文壇黑馬」的名聲傳到了文藝理論界之外。劉曉波四處受邀演講,並總是語出驚人:「中國的文學只有打倒屈原、杜甫才有出路」,「每個人都要成為自己,自己就是上帝」。

八十年代末期,劉曉波批判李澤厚,成為文壇黑馬而乍露鋒芒,借用西方文化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美聯社)

挑戰美學權威李澤厚 一戰成名

但真正讓劉曉波震驚中國文壇的,卻是他對美學權威李澤厚發出的挑戰。1986年10月,劉曉波發表《與李澤厚對話——感性・個人・我的選擇》,其作品由此從文學評論發展到思想文化批判層面。同年,劉曉波成為北師大中文系文藝理論博士研究生,並連續在各種刊物上發表文學、美學和思想評論文章。1987年,發表首部著作及成名作《選擇的批判——與李澤厚對話》。

劉曉波認為,自己與李澤厚的本質分歧在於,李是將德國哲學家康德融入馬克思的體系,但他認為馬克思根本沒資格融入康德。李的思想強調社會本位,而劉曉波強調個人本位。挑戰李澤厚,劉曉波一戰成名。中國詩人貝嶺曾經這樣概括說:當年,劉曉波被稱為「黑馬」,他先以驚世駭俗的批判論述震驚體制內的文學界,再以不薄的西方古典哲學功力導入才成形的思想界,形成「劉曉波現象」。

言論尖銳 後成定罪依據

1988年8月,劉曉波應邀作為訪問學者出國,先後在挪威奧斯陸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學及研究。同時,他開始在香港刊物上發表政論文章,部分言論還直刺官方當時的言論禁區:「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樣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三百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以上這些言論都被中國官方記錄在案,後來被用來作為媒體大肆批判甚至司法機關定罪的依據。

正是因為劉曉波早年的種種經歷,少年得志年少輕狂,最終因「六四」改變一生。

【支聯會集會悼念劉曉波】瀋陽市司法局今日(13日)晚上公布,劉曉波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經搶救無效死亡。香港支聯會表示悲憤,強烈譴責中共不尊重劉曉波希望出國治病的意願,至死不讓他自由和發聲,要求中央立即還劉曉波的太太劉霞自由。(李澤彤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