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十年】西藏傳統與現代之間 「習慣了這種生活怎能回去?」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什麼是現代化?」
「就是生活方便啊,現在拉薩有肯德基,到處有冷氣也能上網,都是高樓大廈交通又比以前方便很多,跟其他大城市都差不多了。」
西藏之行,與來自林芝的導遊次央相處了好些日子,她對記者提過最多的單詞就是「現代化」。記者在拉薩接觸了一些當地居民,他們對「現代化」又或物質文明,跟次央的看法似乎也頗為類似。到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西藏將如何走下去?
撰文:黃俊傑
攝影:羅君豪

青藏鐵路通車十年,拉薩與其他國內大城市變得越來越似。
苦寒西藏,孕育出對大自然崇敬與恐懼的藏傳佛教。
拉薩新城區的新樓盤一如其他大城市。

回不到過去的現代化生活

「拉薩廢氣很多不是嗎,到處也是城市垃圾,路上也看到環境也被破壞不是嗎?」「環境是要保護,我們藏族的佛教講與自然共處,與現在的什麼永續發展也是一樣的,我們的傳統跟現代化沒有衝突啊。」次央回答記者說。

「可能是沒有矛盾,但事實上看到通車之後人愈來愈多,人愈多就愈要發展,愈發展就會破壞環境,像路上看到的城市垃圾、廢氣……如果要你選,你要現在的生活還是回到過去?」次央想了一想,道:「不要為難我嘛,都習慣了這種生活怎麼能回去?」

王力雄在《天葬》一書中,有着這樣的一段描述:「今天的西藏給人十分矛盾的印象:一方面拉薩那樣的城市日新月異,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出現了交通堵塞、空氣污染、城市垃圾那類世界性的現代問題,聖城風貌已日益消隱進古代記憶;另一方面,在廣闊的農村牧場,人們的生活千年不變,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食品,幹一樣的活,去掉牆上掛的毛澤東像,時光似乎對他們沒起作用。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現象哪裏都有,並不奇怪,但是在其他地方總有一個主流,傳統一端被逐步瓦解,最終的趨勢是被現代化融合。而西藏卻不是這樣,現代部分與傳統部分各自獨立,分道揚鑣,二者幾乎是互不相關的兩個世界,隨着現代一端的發展,二者彼此的距離愈來愈遠。」

【按此了解更多-青藏鐵路通車十周年專頁】

在拉薩,外來人口以四川人居多。
記者訪藏,體會了傳統與現代的拉扯矛盾。

人口10年增15% 塞車常見

記者走訪西藏,體會了這種傳統與現代的拉扯矛盾。甫到拉薩,記者與司機磊哥會合。30歲的他,曾在廣東國企打工,過着「鐵飯碗」生活。「一個月薪水一萬多元(人民幣.下同),加上灰色收入差不多有兩萬;但時間久了覺得這樣不太對勁,咱們大城市人際關係很複雜,又不想這樣就一輩子,加上儲了好些錢,就跑來西藏了。」

天路打通後,進藏不再難於上青天,無論是時間、金錢還是安全成本大大降低,商人、旅客、工友與求道者從四方八面湧進西藏,各取所需,西藏常住人口亦從2006年的281萬人升至2015年的324萬人,升了15%。磊哥4年多前孤身走到西藏,先是搞起客棧生意,但「損手」廿多萬離場,後來搞起包車生意,直到現今。據磊哥說法,當初來拉薩基本上不會塞車,但如今在繁忙時間塞個1、2小時卻是家常便飯;記者分別從那曲、日喀則回來時,亦是塞過1、2小時,此話不假——拉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正在改變。

西藏各處皆有醒目政府宣傳海報。
青藏鐵路斬開的不僅是藩籬,還有偏見。

聖城中的五星級影院從貢嘎機場到拉薩市中心要一小時,高速公路旁盡是黃山綠地,牛羊藍天並舉,一支支掛有五星紅旗的太陽能街燈聳立大路兩旁;及至拉薩外圍的悟桐新城區,盡是火熱待建的高樓大廈,「五星級影院」、「五星級酒店」等工地牌匾映入眼簾,儘管除了廣告有「聖城」兩字,這些項目似乎與聖城扯不上多少關係。

「這幾年拉薩變化好大,是好也是不好。賺錢容易了,外地人也愈來愈多,但我不是想來賺錢啊;而且新城區那邊的房子也炒到一萬多一平(平方米),買不起啊,呵呵。」磊哥笑說。

確實,如果路上招牌不是漢文藏文並用,還有甫到埗就出現的高原反應,實在不知自己已身處聖城當中。除去路上身穿藏服,向遊人兜售佛珠與向路人化緣的苦行僧外;拉薩面貌如今已是跟其他國內大城市愈走愈近,人車爭路、喧囂熱鬧,既是世俗,又是活力十足;在距離布達拉宮3公里左右、不到15分鐘車程的太陽島,更是各式娛樂場所林立。

此情此景,讓記者想起動物園。
生命與生命的交集就是生命。

川人湧入 拉薩GDP升三倍

1965年中共成立西藏自治區之時,拉薩市區只有6條道路,主城只有區區3平方公里,但如今市中心面積已擴展544平方公里;通車10年後,拉薩市GDP更是由102億元升至2015年的389億元——拉薩到處也能看到棚架,「地盤佬」就在這晚上8時仍是陽光普照的聖城辛勤工作。

在拉薩,外來人口以四川人居多,當中從事建造業的幾乎全是四川人,住在客棧,在拉薩找房子的周老兄正是其中之一。「在四川生活比較難,所以四川人一般都會往外跑」,就在這十年八載,愈來愈多四川人湧到西藏,除了到處都有的藏餐與蘭州拉麵外,西藏各處幾乎都可找到川菜館。「拉薩機會多,所以我們就來了。」周老兄一家三口就這樣來到了西藏。

西藏是國家重點援助地區,每年從中央到各省也會「揼水、派人」援助西藏;在青藏鐵路通車後,人與貨也運轉起來,進藏之路可謂坦平,商業活動勃興、來自各地的遊人來到西藏;西藏政府近年力求財政自主,亦不斷吸引資金發展西藏。藏人補貼多,記者問作為漢人的磊哥,會否妒忌藏人福利?磊兄答道:「雖然說我不是來賺錢,早晚也要回老家(河北),但如果說國家沒有補貼西藏,藏族沒有這麼多的補貼,我們也沒有來過活的機會和條件啊。」

人民幣在西藏寺廟從不缺席。
天路打通之後,進藏不再難於上青天。

工廠量產 手縫藏服漸罕見

縱使外來人多,拉薩的年輕藏人與漢人穿著無異,但拉薩畢竟仍是一個藏人為主的城市,街上自是有不少藏族服飾。然而,真正傳統手工縫製的藏服在拉薩已是罕見——曾聞說藏人已不造藏服,記者跟店員求證,原來拉薩所賣的藏服十之七八也在工廠大批生產,縫製手工藏服的有不少反是漢人,造藏服的藏人已是不多。

「想不到拉薩會變成這樣」

記者一行人來到全西藏最大的購物中心──神力時代廣場。對比香港,神力時代廣場大概就是陽春版的荃新天地,或是大一點的旺角中心;有連鎖食肆、有金舖,亦有咖啡店,但最多的是正在裝修的「吉舖」,商場內播着Beyond的《不再猶豫》、陳奕迅的《最佳損友》,也看到喇嘛在商場內一家叫「周六福」的珠寶店看金飾,實在讓人有種時空錯亂之感,全西藏唯一的肯德基也在此。

在旅程尾聲之時,記者在小昭寺附近獨自蹓躂,在這個與廟街相似的地方咖啡廳工作的藏族女生格桑聊起天來。格桑在高中畢業後去了廣州闖蕩,因厭棄大城市的生活回到拉薩——「想不到拉薩會變成這樣」。所謂「這樣」,是指「跟我生活過的大城市愈來愈像」,格桑直言「不想拉薩的藏族變得像城市人一樣」。記者問格桑有沒有後悔回到拉薩,格桑直言回來後就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我喜歡交朋友。」格桑表示,愈來愈多各式各樣的人來到拉薩,十分有趣,但如果拉薩變得像其他大城市一樣,「又十分無趣」,要過都市生活的話「我不用留在拉薩」。然而,這畢竟只是格桑的想法,格桑表示,在拉薩生活的長輩,大多對拉薩的改變感到滿意——城市變得比以前漂亮,也不影響他們轉經(類似朝拜),有什麼不好?

喇嘛在一家名曰「周六福」的珠寶店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