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免費午餐」 英作家忍夠無酬講座 杯葛牛津文學節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書展或文學節大家可能也曾參加,聽作家說故事,談理念。不過,如果作家滔滔分享,最後卻收不到分文,你又覺得可以接受嗎?英國一群作家覺得受夠了,站出來杯葛將在4月舉行的牛津文學節(Oxford Literary Festival)。

牛津文學節在牛津大學舉辦。(網上圖片)

打響第一炮的是作家普曼(Philip Pullman)。這位享譽文壇、奇幻小說《黑暗元素》的作者,任牛津文學節贊助人逾10年,因不滿文學節要作家無償出席講座,上星期毅然請辭。普曼說已多次向主辦單位指出問題,但對方就是不情願給予嘉賓作家報酬。普曼指出文學節願意向廚子、清潔工、印刷、廣告等付費,但就是要作家無酬工作,安排很不公道。

它期望作家無償工作,做法可惡。情況一直如是,我已忍夠。
作家普曼

51名作家隨後發出聯署公開信,呼籲作家和出版社杯葛這類文學節。

沒有我們,就沒有文學節,但文學節中卻唯獨我們無酬。寫作既是志業也是專業,我們是時候挺起胸膛,站穩立場,說「不」。
作家聯署公開信

車馬費代酬勞 「那頓午餐會很豐富」

 

傳媒人科恩(Nick Cohen)也說,今屆牛津文學節也曾找他出席講座,但對方說只得車馬費和免費午餐,還說「那頓午餐會很豐富」,不過他還是拒絕了邀請。也許主辦單位認為講座能提高作家人氣,已經是一種報酬。不過普曼反駁說,大作家不用講座給他名氣,小作家出席活動更是要貼錢。

 

如此不公道,為什麼還有作家應邀呢?科恩大嘆寫作之路很難走。他說,寫一部書已經要花盡心思,找得出版社合作更非容易,好些稿其實完成後永沒機會面世。到出版了,又難有迴響,唯一在網站亞馬遜上存在一個新頁面。難得有活動讓他們與讀者交流,談談自己的心血,實在求之不得。

牛津文學節自1997年起舉辦,圖為去年情況。(牛津文學節圖片)

牛津文學節周二回應杯葛風波,表示理解文學界的感受,會在4月文學節結束後與各界檢討做法。不過,主辦單位同時表示,沒有政府資助下,他們每賣一張票券要蝕8英鎊,唯靠各界贊助來營運,2014年赤字已達18000英鎊,如果要一改政策給予作家報酬,年赤字會達75000英鎊,屆時就不會邀請部分作家,令文學節不夠多元化。

 

「公道/多元」不能共存? 非也!

 

公道與多元,真的不能兼得嗎?其實不然,公道的待遇反而更能促進文化多元。根據作家組織ALCS去年統計,英國全職作家平均年收入只得11000英鎊,絕非好景。科恩指出背後一個更重要問題,在於筆耕難以糊口,會令草根階層卻步,不能投身文化藝術界,文化更會趨向單元。英國作家協會(Society of Authors)行政總監所羅門(Nicola Solomon)就呼籲出版社除了暢銷作家,也應該勇於與不太知名的作家合作。

 

至於書展、文學節等,現時英國每年文學節超過350個,有人認為部分不夠資金的就應該停辦,留下愛丁堡文學節那些能給作家報酬的好了。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正如《衛報》編輯阿米斯特德(Claire Armitstead)所提出,有些文學節的存在是為了支持地區書店,或是作為一種社區活動,應用市場邏輯到文化活動上時要小心,不能只向錢看。

 

其實作家無償工作不只是英國現象,香港亦如是。例如去年書展部分出版社主辦的講座,就沒有給予嘉賓作家任何報酬,引起學者周保松和文化人張鐵志討論。

(The Spectator/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