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天生天養 硬地爛地同樣茁壯 綠化城市「無孔不入」

撰文:陳康怡
出版:更新:

在塵埃飛揚的城市中,不時看見路旁長出一株小草。你有否想過為何不管土壤如何貧瘠、環境如何惡劣,野草都能茁壯生長?

城市為野草提供適合的生長環境,品種隨時比郊區多。(Getty Images)
野草也不一定是人類的天敵,它們能夠調節空氣和水裏物質的平衡,有助滲透沉澱在泥土中的物質,發達的根部能保證土地穩固。

有種過植物或園藝活動經驗的人都知道,野草,亦作雜草,被視為侵害性植物,會消耗泥土中的營養或遮擋陽光,阻礙園內植物生長,因此有必要清除。除自家庭園,部分野草會因不同政府對「有害雜草」的定義(如經濟價值、是否對人類健康構成問題等),而被勒令清除。例如受亞洲人歡迎的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據信有食療功效,故常被用來煲湯或當成蔬菜食用。然而,在北美部分地區則因其生長影響周邊植物的繁殖,被列為「有害雜草」。

當主流都在鼓吹清除雜花野草時,有植物學家卻發起保護行動。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教授及植物學家布蘭德斯(Dietmar Brandes)多年來的觀察發現,單是布倫瑞克(Braunschweig)城內生長於石縫之間、磚頭牆間之空隙的野草多達500種,佔整個城市植物品種的一半。市內的植物品種甚至比附近郊外還要多。

他的研究團隊曾對歐洲、北非及亞洲多個城市的植物進行研究,最終發現「石縫」是最適合野草生長的環境,連讓它們肆意蓬生的野外也比不上,所以人們應保護這些重要的棲息地,不該在沒理由的情況下蓄意破壞。第一次聽見「石隙」是有需要保護,但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看,布蘭德斯教授所說不無道理。

有研究指,「石縫」是最適合野草生長的環境。(資料圖片)

給野草一個理想的家

研究指,城市裏其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狹小空間讓野草生長,包括廢棄車軚、人行道的裂縫都是它們表現頑強生命力的場地。這些地方在營養、水分、陽光方面各異,野草會選擇適合它們條件的地方生長。它們能適應城市生活,是由於幾種特性:野草大多都擁有發達的根系,深入泥土吸收養分;有些因有耐陰性,在陽光遮蔽的地方也能存活;亦有喜歡陽光的野草,它們極其耐旱,即使水分極少都不會乾死。

另一方面,城市的平均溫度較郊區高,為野草提供溫暖的環境,故布蘭德斯教授發現不少原生於南部的物種逐漸移居城市,好像偶爾會看見一兩棵刺槐(來自北美洲的樹種)在城市的牆壁縫裏萌芽。

城市的品種也有本地和「異鄉客」之分。如原產於地中海的虎耳草(Saxifraga,一種中藥),現已可在德國布倫瑞克裏找到。對於三葉草或薺菜這些需要大量氮肥的植物來說,城市更加適合它們居住,是由於市內有不少垃圾和狗糞,為泥土提供充足營養。

對於城市的品種比郊外豐富,俄羅斯生物學家伊科納耶娃(Maria Ignatieva)解釋這是跟城市泥土的多樣性有關,即使是很短的距離,泥土特質也可產生巨大變化。有時可以是堅硬石頭上的一層薄沙,又可是一片均勻多孔的土層,甚或是幾厘米深的肥沃土壤,不同土壤為不同物種提供適合的環境,例如蓼屬植物(Smartweed)及中亞苦蒿(Wormwood)適合在營養較豐富的泥土生長,三葉草和被亞洲人當作營養食材的繁縷(Chickweed)則能在適應不同氣候和土壤條件生存,故時而在石縫間找到它們的蹤影。

野草能夠調節空氣和水裏物質的平衡,有助滲透沉澱在泥土中的物質。(資料圖片)

城市小生態值得保護

其實城市的小生態有值得保護的價值,野草也不一定是人類的天敵,它們能夠調節空氣和水裏物質的平衡,有助滲透沉澱在泥土中的物質,發達的根部能保證土地穩固。如蒲公英根部的力量,足以讓地板崩裂。 此外,它們是節水、省成本的城市綠化劑,不必噴灑任何農藥與化肥就能健康成長。

近年不少城市意識到野草的好處,均在人工草皮混入更多優質的野生草種,讓它們自然繁殖,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便可減少維護人工草皮的耗水量。

布蘭德斯教授指出,不少城市為了剷除野草,不惜使用採摘、焚燒、化學物或熱蒸氣傷害根部等方法,可是沒有野草,城市的開支將會更加大,生態系統亦會受到損害。因此,假如嫌它們有礙地方,請手下留情,可以適當修剪它而非拔除。

下次如在石邊或天橋底看到這位毫不吸引的「老朋友」,請不要無視它的存在,嘗試為它打打氣,支持它為建設美好都市出一分力。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