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殺俄使】外交使節遇刺非同小可? 世界大戰曾經因此而起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有言:「兩國交戰,不殺來使。」外交使節作為一國代表,使節之死,意義重於泰山。
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遭槍殺,令不少人想起薩拉熱窩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害,足以引發一場世界大戰。

卡爾洛夫自2013年任駐土耳其大使,去年發生戰機事件,引發令俄土關係緊張。(路透社)

出席攝影展,在揭幕禮上演說,這成為了卡爾洛夫(Andrey G. Karlov)的最後一個職務。

相關文章:「一條生命就在我眼前倒下」 美聯社記者憶述俄使被殺一刻

卡爾洛夫在1954年出生,年輕時就讀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MGIMO)。國際關係學院是一所頂尖學府,蘇聯和俄羅斯的高官搖籃,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形容它是俄羅斯的哈佛大學。

從國際關係學院畢業之後,卡爾洛夫進入蘇聯外交部工作,那時才二十出頭。後來他又在俄羅斯外交學院進修。卡爾洛夫能說流利的韓語,曾駐韓國和朝鮮,亦是前駐朝鮮大使。2013年,他成為駐土耳其大使,這是他的最後職位,也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崗位。

卡爾洛夫被殺後,普京(左二)和外長(左一)等官員召開會議。(路透社)

近年,俄羅斯和土耳其在不少問題上有磨擦,例如俄羅斯空襲敘利亞打擊ISIS的時候,亦都波及當地土耳其人,卡爾洛夫自然成為磨心,被土耳其政府傳召。去年的戰機事件之前,土耳其政府也曾經向卡爾洛夫發怨言,指俄羅斯戰機進入了土耳其領空。為了討論敘利亞局勢,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的外交官員近日正計劃會談,相信卡爾洛夫在遇害之前也在為此奔波。不少人擔心他的死亡,或會阻礙會談安排。

相關文章:【槍殺俄使】普京:行兇者圖破壞俄土關係

事實上,這個擔心不無根據,以往不少外交使節遇害的事件,都曾經掀起軒然大波。例如同樣是俄羅斯人的格里鮑耶陀夫(Alexander Griboyedov),是十九世紀初俄國的駐波斯(即伊朗的前身)大使。

  俄國駐波斯大使,1829年

在1828年,他前往德黑蘭上任,那時一場俄波戰爭才剛完結,當地人反俄情緒高漲。上任第二年,一群波斯人衝進俄國大使館鬧事,格里鮑耶陀夫魂斷德黑蘭。事件令波斯國也大為憂心,國王於是急忙將王冠上的巨鑽送給沙皇尼古拉一世,以平息俄國怒氣。這顆鑽石,至今仍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

  德國駐華大使,1900年

另一名外交使節之死,發生在幾十年後的中國。因為義和團作亂,英、德等在1900年組成八國聯軍,計劃攻打中國。那時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Clemens von Ketteler)在街頭被殺,清廷沒有以鑽石「補鑊」,德皇威廉二世為了報復,決定出兵二萬多人。只是軍隊未抵中國之際,清政府已經戰敗投降。

斐迪南大公被殺,史稱薩拉熱窩事件,被視為一戰的導火線。(網上圖片)

  奧匈帝國皇儲,1914年

死,有重於泰山之死。國際關係上最「攞命」的一次,莫過於斐迪南大公。雖然他不是外交使節,但其遇弒觸發一戰,事件廣為人認識。奧匈帝國在上世紀初吞併了波斯尼亞,皇儲斐迪南大公在1914年到訪薩拉熱窩,卻遭到塞維爾亞青年槍殺。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動員,德國宣戰,世界大戰爆發,之後都是歷史。

  美國駐利比亞大使,2012年

近年發生的一次外交使節遇襲,要數班加西案的史蒂文斯(Christopher Stevens)。美國駐利比亞的大使館在在2012年9月遇襲,武裝份子殺害了美國大使史蒂文斯、中情局職員等多人。雖然利比亞政府致力協助美國善後及調查,事件沒影響兩國關係,但美國亦因此加強各地外交機構的保安,而且對時任國務卿希拉里有否失職,展開了連串調查。班加西案對希拉里及奧巴馬政府,都無疑是一次政治打擊。

埃爾多安除了致電普京之外,亦接受傳媒訪問,談及今次命案。(美聯社)

說回今次的卡爾洛夫案,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案發之後,已致電俄羅斯總統普京致以慰問,承諾徹查事件,外交官員亦表明與伊朗的三國會談將如期舉行。外交專家亦都指出,俄羅斯和土耳其當前都沒有意圖要對立升級。兩國會否急劇交惡,似乎未見此勢頭,但兩國關係將會起怎樣的變化,以至對敘利亞問題的立場會否改變,相信仍有未知變數。

相關文章:【槍殺俄使】一戰導火線重演? 專家:俄土不希望衝突升溫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