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三部曲】深圳另一面 城中村打破城市單一價值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城中村與深圳緊緊捆綁在一起。「沒有城中村就沒有深圳」,在主流敘事中,深圳往往被視為改革開放的產物,但深圳的另一面,是百萬移民通過落腳城中村為城市發展帶來的活力。雖然在這個移民城市的發展史敘述中,城中村逐漸被視為城市發展的另一種可能,但在深圳短短的成長過程中,大量城中村已經被拆除,市區更是寥寥無幾。當我們談論城中村時,不可忽略深圳的歷史源自於此,深圳的發展依托於此,那麼深圳的未來,又能否給保留城中村一個可能性呢?攝影:余俊亮(此為「深圳城中村」 全文第一篇)

白石洲以約0.6平方公里的面積,為15萬人提供便宜的居所和便利的生活條件。(余俊亮攝)

>> 深圳城中村全文

第二篇:【城規三部曲】從推倒重建到綜合整治 資本進城中村是隱性驅逐?

第三篇:【城規三部曲】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

悶熱的夏季,還未入夜,深圳外來人口密度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就已熱鬧起來。白石洲坐落在貫穿城市東西的交通要道深南大道邊上,與寬闊馬路、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象截然不同,走進白石洲熙熙攘攘的街頭巷尾,撲面而來的是熱鬧的生活氣息。你已經很難在一個追求現代化的城市看到沿街的小攤販,販賣不同地域的美食,拐進另一個巷口,卻有着聚集二手傢俬店的景象。

「它(白石洲)不光打破我對城市的印象,還打破了我對深圳的印象,這是最重要的。」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杜鵑回憶起2005年偶入白石洲,頗為驚訝。杜鵑到深圳出差過幾次,住在尚算高檔的酒店,有天夜裏從華僑城步行十分鐘,「突然掉進另一個世界」—與深圳「有條理的城市,是現代城市,是車的國度的城市」這些標籤完全不同的世界,她看到沒有車的街道、大人小孩們光膀子吃消夜、小商販們販賣全世界的美食,以及一大群野狗跑來跑去。「我在那個時候突然意識到一點,我去深圳已經有幾個月了,從來沒見過10歲以下的孩子,50歲以上的老人,當然,我沒見過野狗,沒見過動物。」

白石洲被深南大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包含五個城中村和沙河工業區(圖)。從高處俯瞰,白石洲西面是沙河高爾夫球場,不遠處是知名景點世界之窗。由於地段極具優勢,白石洲不僅住着低收入人群,不少大學生或年輕白領也進駐。白石洲的高空間利用率不僅體現在居住上,包括數間學校、醫院、社康中心在內的公共配套設施,以及不同的商業業態,使得白石洲有着不亞於繁華都市的城市功能。

如果他們在城中村可以安居樂業,第二代也可以獲得教育,扎下根來。如果他們連在這個城市穩定居住的預期也沒有,被趕來趕去,那他被驅趕一次,利益就被剝奪一次。
建築師段鵬
白石洲片區佈局。

「看不見的深圳人」

白石洲被深南大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包含五個城中村和沙河工業區(圖)。從高處俯瞰,白石洲西面是沙河高爾夫球場,不遠處是知名景點世界之窗。由於地段極具優勢,白石洲不僅住着低收入人群,不少大學生或年輕白領也進駐。白石洲的高空間利用率不僅體現在居住上,包括數間學校、醫院、社康中心在內的公共配套設施,以及不同的商業業態,使得白石洲有着不亞於繁華都市的城市功能。

65歲的潮州人戴繼進1991年來到深圳,住過下沙、崗廈和白石洲,命運和城中村連在一起。2002年他在白石洲,以5,000元(人民幣,下同)租下90平方米店面,一住就是14年。他喜歡古箏,每天晚上與其他潮州老鄉在店舖門口奏樂,呼朋引伴,自成風景。他說:「這輩子都在白石洲了,拆掉怎麼會捨得。」

「城中村在深圳是另一個選擇。我覺得選擇自由是很重要的。」建築師段鵬介入城中村議題多年,幾年前成立白石洲小組關注未來的變化。他認為,白石洲30多年的發展有三個特徵,不排斥、低成本和自主性。它這種自主生長的發展模式,證明城市化是可以做到可控成本的。

建築師段鵬介入城中村議題多年,幾年前成立白石洲小組關注未來的變化。(余俊亮攝)

與城中村居民打交道多年,段鵬遇到不少強拆故事,「以前我們還勸毛哥不要用汽油(反抗),結果那天晚上他們一家就被人強行趕走了,前年元旦前一天強拆了毛哥(的家),去年元旦前一天,強拆了劉大哥翡翠服裝城。」翡翠服裝城從1998年開始營業。在段鵬的記錄中,類似老戴、毛哥、劉大哥等城中村的租戶,都是「看不見的深圳人」。

段鵬認為,在一個地方長期居住會形成很多無形資產,「比如我在這裏經營一個店,我有很多老的客人。如果被趕走,損失的不僅是金錢,還有我的主顧,還有我的生產方式,一個生產方式的形成是需要很多年的積累。如果換個地方再開個店,就不一定能獲利了。」對於外來人口而言,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又是另一個定時炸彈,城中村的小孩可以到民辦學校穩定上學,若搬到其他地方,上公辦學校需要居住證、社保的證明,小孩可能需要返鄉,便造成跟家人的分離。家人的分離又會帶來家庭問題的隱患,長遠造成社會問題。

住在城中村的租戶,在這個城市是「無地的人」,「如果他們在城中村可以安居樂業,第二代也可以獲得教育,扎下根來。如果他們連在這個城市穩定居住的預期也沒有,被趕來趕去,那他被驅趕一次,利益就被剝奪一次。」段鵬不禁提出疑問:改革開放是取得了巨大成果,但誰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

+11
深圳有許多古村,包括將被拆遷改造為城市綜合體的湖貝古村。(余俊亮攝)

城中村是深圳的歷史

在主流敘事中,深圳往往被形容為一個小漁村在一夜之間變成國際大都市。深圳的歷史,彷彿是從改革開放時期開始標記的。事實上,若要真正追溯深圳歷史,則遠遠不止短短40年,而這些歷史,多是紮根於城中村。例如在羅湖口岸附近,有700年歷史的蔡屋圍,於2006年開始改造,五年之後搖身一變成為當時堪稱深圳第一高樓的京基100;福田中心商業區CBD唯一一個城中村崗廈村,也在2009年開始改造,此後升級為包括商場、酒店和公寓在內的城市綜合體;而曾是深圳最大城中村的大沖村,北面、南面和西面連接南山區高新園,周邊更有騰訊、中興等科技公司。

眾多城中村中,在羅湖區東門商業圈的湖貝古村富有悠久歷史,它始建於1465年左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因村民建房需求日增,湖貝舊村東面建成湖貝新村。如今,還能在舊村看到「三縱八橫」的格局,在巷子裏依然能在建築上尋覓到雕花。湖貝古村不僅是歷史風貌的載體,更是一代潮汕移民聚居地,雜糅的文化不斷在此發生化學反應。同時,小小的湖貝村還撐起深圳一半的海鮮市場。事實上,深圳主要的歷史風貌區正是古村落。然而,包括湖貝村在內的古村落已愈來愈少了。2016年,深圳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規劃系主任楊曉春進行《深圳市歷史風貌區和歷史建築評估標準》調查,發現1992年深圳還有2,000個古村落,2012年僅剩不到200個。

2011年,國企華潤集團接手湖貝改造項目,2012年超過97%的湖貝股份公司的股民同意改造。股份公司的形式,源自深圳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原來的村莊轉型為城中村集體股份合作公司,村長成為股份公司董事長,村民則是股東。在拆遷改造上有話語權的大部分村民決定了湖貝村的命運,然而大部分居住於此的租戶卻沒有任何話語權。百年古村落、居住於此的移民、衍生的文化印記將何去何從?

2016年,胖鳥劇團藝術總監、深圳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楊阡發起「湖貝120城市公共計劃」 。(余俊亮攝)

2016年,胖鳥劇團藝術總監、深圳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楊阡發起「湖貝120城市公共計劃」 ,這場行動最終凝聚為一份提倡保留湖貝的綱領《湖貝共識》,包括規劃師、建築師、學者和普通市民的聲音都收入其中。「湖貝120」最終無法實現全盤保留湖貝,但楊阡仍然肯定事件的意義,有力的民間訴求成為城市空間話語權的爭奪者,「空間的公共想像再也不會跟着政府和大資本主導的意志轉了。」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公共討論中,中國知名古建築保護學者、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也來到深圳。行走在湖貝村裏,他指出,「在這個現代化的城市中居然保留着那麼完整的、生動的、留着濃郁民居風味的古村落,日常生活中流淌着優秀的文化傳統。湖貝村有意思,就是因為這種形態被難得地保留了下來。它把傳統的形式和人們的風俗習慣、民間文化和人們的信仰連在一起了。」湖貝村的價值,正是留存了歷史的記憶。他說:「湖貝村是深圳的縮影,可以給後輩留下鄉愁的重要依據。哪兒來的鄉,哪兒來的愁?留下來了,就有鄉又有愁,然後可以告訴下一代,把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傳承下去。」

在湖貝可以看到一個濃縮的移民史,潮汕移民在這裏有生意、組建家庭,甚至宗教信仰和祭祀方式都變了。(余俊亮攝)

在湖貝可以看到一個濃縮的移民史,潮汕移民在這裏有生意、組建家庭,甚至宗教信仰和祭祀方式都變了。「你怎麼講述歷史,或怎麼描述城市,你用什麼樣的故事,就表示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楊阡談起「小漁村一夜之間變成國際大都市」的說法,「你描述它為小漁村,下意識已經不把深圳當作有歷史價值和記憶的地方,它所有價值來自於金錢。變成國際大都市是什麼意思,這只能是大資本、國際資本可以玩,這個城市絕大多數人民的經濟活動都會排除在外。一夜之間變成國際大都市不就是靠資本硬砸嗎,誰能玩得起這個遊戲?」楊阡指,如果沒有認識湖貝古村,或只覺得深圳是個高速發展城市,「如果了解深圳有這麼豐富的歷史的話,會發現故事要另外講。」

未來的湖貝村,將成為羅湖區舊城復興的核心發展區。而如今的湖貝村,幾近人去樓空,在街市遇到賣乾貨的衛先生,他在湖貝村十多年,再有幾個月就要離開。在這裏他每個月需要付一萬多元租金,在外面卻要幾萬元。「它要拆了,肯定要走了。房東叫走就要走了,沒辦法。」衛先生輕聲說道。

這是一個城市,卻有兩個深圳。「『歷史深圳』就是城中村,所以深圳城中村與中國其他城中村不一樣,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段鵬說,然而歷史深圳的物理空間還在,卻被當代深圳包圍了,「當代深圳把它們包圍後想吞噬掉,歷史深圳成為一個孤島。」

+7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逐夢落腳點 容納逾千萬人 城中村打破城市單一價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城規三部曲.深圳篇】系列相關文章:

深圳規劃構建經濟奇蹟 香港錯失了什麼?深圳人多不阻高速發展 全因每五年一次規劃?香港可參考深圳多中心 再造一個中央商業區嗎?深圳如何醫治城市病 給市民留一點綠40年前的深圳 沒有錢下殺出一條血路十年規劃 十年建設 打造超級中心福田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執行上的錯來了,就是深圳人嗎?從推倒重建到綜合整治 資本進城中村是隱性驅逐?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香港能否對大灣區「長期打算 充分利用」?【片】金鐘站逼到暈 效法深圳多城市中心有無得諗?

重溫【城規三部曲.上海篇】系列相關文章:

上海堅持多中心 網絡化 對香港有何啟示?(上)上海堅持多中心 網絡化 對香港有何啟示?(下)拋下一個「怕」字 開拓浦東廿年打造另一個上海上海釘子戶維權15年 城市發展為誰服務?從大拆大建到社區微更新 上海舊城新貌變奏曲中國大城市規劃思維有誤 專家:規劃不當致城市病【片】強拆時代已經過去 土地用途更新應更人性化

重溫【城規三部曲.新加坡篇】系列相關文章:

【片】點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為有規劃三寶!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圖小不點規劃大格局【專訪】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規劃【專訪】劉太格談短期規劃:再多火雞也不會變孔雀【專訪】伍美琴新加坡取經:環境體現人人活得有尊嚴千呎組屋售百多萬 星洲學者:政府無償為民安居新加坡組屋模式是出路?香港學者:置業非唯一選擇星民間團體推動「參與式規劃」:每個居民都是專家香港民間規劃方案屢觸礁 推動變革建立互信組屋設計以人為本 劉太格:一扇門一面牆都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