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願商經濟平衡增長 學者:新分歧是產能過剩 交鋒才剛剛開始
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經過兩天會談後,同意對中美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展開正式討論,以部分回應美方對中國製造產能過剩的關切。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撰文:劉莎
受訪學者認為,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中美新的分歧點,當前,雙方不直接打貿易戰、而是先對話是好事,但就產能過剩這一話題的交鋒才剛剛開始。
耶倫與何立峰星期五(4月5日)至星期六(4月6日)在廣州舉行了多輪會談。她在星期六會談結束後發出聲明說,雙方同意圍繞宏觀經濟失衡,包括這與產能過剩之間的聯繫,啟動正式討論,「我打算利用這一機會倡導為美國工人和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據新華社報道,這項關於中美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的討論將在兩國去年成立的「中美經濟和金融工作組」項下進行,工作組也將討論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合作等其他議題。中美也同意為合作打擊洗黑錢工作設立論壇。
在會談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被問及中國同意進行經濟平衡增長的討論,是中國確實讓步,還是在打拖延戰以防美國實施關稅等報復時,耶倫說,她相信北京已了解到美國對中國產業戰略對美國影響、以及大量出口可能湧入美國市場這一問題的關切程度。
據彭博社報道,耶倫不認為問題能很快得到解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到中國整個宏觀經濟和產業策略,因此不是一個下午、一個月的時間就能解決。」 她強調,會談將提供結構化的方式,讓中美可以繼續傾聽雙方意見,看是否能找到一條避免衝突的前進道路。
耶倫形容她跟何立峰星期六進行的四個半小時會談「坦誠且富有成效」。
新華社則稱,雙方圍繞落實中美元首重要共識,就兩國及全球宏觀經濟形勢、中美經濟關係及全球性挑戰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建設性」的交流。
不過,新華社也說,中方就美方對華經貿限制措施表達嚴重關切,並就產能問題作出充分回應。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
耶倫星期四(4月4日)抵達廣州開啟六天訪華行程。她此行的首要任務是促使中國控制電動車、光伏和新能源產業的過剩產能。美國認為,中國政府對這些行業的持續補貼導致了產能過剩,並廉價輸出海外,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相應產業造成威脅。
新華社星期五發英文社論對此進行駁斥,指耶倫宣揚產能過剩,是為美國保護主義政策找藉口,是旨在破壞中國的國內經濟增長和國際合作、「散佈恐慌」。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接受美媒《新聞周刊》(Newsweek)專訪時則說,質疑中國產能過剩「是一個偽命題」,並說從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新聞周刊》星期五於官網刊登專訪謝鋒全文。
學者:中國不會硬碰硬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明江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耶倫提到的電動車、光伏和新能源產業,是中國外貿重點和經濟轉型期的新增長點,「新質生產力」戰略的一部份,中國不會放棄這方面的優勢。
另一方面,他說,中國也認為「產能過剩」是繼晶片禁令等手段後,又一遏制中國發展的新工具,「爭執和博弈才剛開始」。
但李明江也指出,此次會談結果不悲觀,美國希望通過對話解決分歧,而不是直接就施加關稅,中國也不會硬碰硬。「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壓力越來越多,一旦矛盾激化,外貿環境會更惡化。因此中方短期難有大的妥協,但能在政治外交上找到讓步空間」。
耶倫星期一(4月8日)將在北京繼續與中國官員進行討論,她將會見包括國務院總理李強、財政部長藍佛安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內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