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訪華|中日關係很難低開高走 日本一錯再錯難回頭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4月2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在北京同日本外相林芳正舉行會談。而後,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林芳正。按照此前中國外交部公布的消息,習近平稍後也將會見林芳正。日本外相上一次訪華要追溯到2019年12月。

自日本本屆首相岸田文雄登台以來,中日關係急速下降,其一上台就處處跟在美國後面多次針對中國,甚至遏制、抹黑各種手段盡出,對兩國關係傷害極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林芳正的訪問也是一改再改,如今訪華,從符號性意義來說,對緩和中日關係有其意義。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右)4月2日在北京會晤訪華的日本外相林芳正(左)(Reuters)

但從會談後公布的信息看,並沒有任何意外驚喜。李強表示「希望日本同中國相向而行,加強對話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秦剛表示,「中日關係既存在機遇,也不乏挑戰」,「重溫條約精神,加強交流溝通,推動兩國關係排除干擾、克難前行」,「希望日方樹立正確對華認知,拿出政治智慧和擔當」。雙方都表示按照習近平同岸田首相去年在曼谷首次會晤指明的方向,但我們都知道,就去年首腦會晤之後,中日關係也並沒有變化,反而更加微妙。

事實上,中方對日態度從未變化。2月時,第二十九次中日外交當局定期磋商時,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表示,「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沒有變,也不會變」;3月,中國兩會期間,外長秦剛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談及中日關係表示:「不要讓中日舊傷未愈又添新痛」。

中日關係能否有所改變的根本在日本。日本必須要重新掂量掂量是做中美對抗的炮灰,還是利用近鄰優勢抓住新機遇。但整體就當下形勢來看,不太看好日本能有什麼深刻改變,能暫時停下腳步就不錯了。在周四(3月30日)剛正式宣布一拖再拖的林芳正訪華行程成行,周五(3月31日)日本政府就表示,(跟隨美國)計劃限制23種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而去年12月,日本內閣會議上通過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份安保文件規定了對“誌同道合”國家軍隊提供援助。時隔近四個月,這項新機制落地了。

另據日本共同社報道,4月1日,日本政府多名有關人士透露,日本政府將以“改善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為由,推出一項無償支援夥伴國家軍隊的合作機制。該機制致力於協助東南亞國家提升海空監視能力,以遏制中國在區域內的軍事活動,並計劃今年內向菲律賓及印太地區國家提供監視及通信器材。

日本為今年G7峰會的東道主,2月24日,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主持與七國集團領導人等人的在線會議。(Reuters)

日本之「危」——深度依附傷的體無完膚

中日關係起起伏伏,日本為什麼會選擇在現在這個階段開始對中國動作頻頻?這可以從危和機兩個層面來解釋:

先說「危」。 日本之所以會全方位開啟對華「敵對」,其實也是因為局勢已經發展到觸動了日本根本利益。

首先,中國經濟創新升級,已經到了日本產業支柱即將被吞噬的地步。中國大舉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最直接威脅的其實不是美國,畢竟美國科技還是站在產業鏈條的最尖端。在直接的經濟產業層面,最直接感受到中國威脅的,實際上是發達國家中的那些中高端工業國——比如歐洲、日韓的。尤其是日韓,中國已經在諸多產業中取代了他們原先的市場份額。最直接的,以新能源車為代表的中國的這一輪升級,已經直接對日本最後的經濟產業支柱——汽車業,造成了根本性衝擊。

這是日本完全無法接受的。正常經濟競爭已經無法遏制中國,這種情況下,只有在政治上採取動作,力圖在全球範圍內孤立中國,這樣才能為自己爭取時間和市場空間。

此外,必須看到,此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加重了日本的危機感。日本現在經濟前景非常不妙。日本人均GDP跌破4萬美元,國際貿易也出現逆差——這對靠出口維生的日本來說十分危險。在美國的瘋狂收割下,多年穩定的日債,也開始出現崩潰跡像,一旦真的變為現實,日本經濟將遭遇史詩級崩盤。

典型的兩頭在外的日本陷入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它不僅要靠出口海外維持工業體系,資源原材料也高度依賴海外進口。能源,乃至於大宗商品之所以在過去常年被壓制在低位,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國乃至美元的強勢。一旦未來美國衰落,美元信用坍塌——中國可以憑借與資源國的戰略合作關係,以及崛起的人民幣信用來搞定,但深度綁定美國和美元的日本經濟可就遭殃了。沒有足夠的能源,就算搞到了也是不穩定而且高價,本就已風雨飄搖的日本工業競爭力,其前景可想而知。

總而言之,經濟層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大加重了美國和美元的危機。而美國和美元的危機,又對政治經濟深度依附於美國的日本,會產生了更大影響——畢竟美國站在食物鏈頂端,但日本,很有可能就此徹底沉淪。

而政治上也同樣如此。時至今日,中國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將破未破的臨界點——一旦突破這個臨界點,美國將徹底喪失遏制中國的能力。而此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夾雜在其中的這一輪中美博弈,如果最後以中勝美負為終局,那將大大加速這種轉化的進程。

如果美國都喪失了徹底遏制中國的能力,本就是美國馬仔,而且變局中也會跟着美國沒落,甚至摔的更慘便是日本,前景將更加黯淡。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對於日本來說,不得不遏制中國。

中日外長會晤:2023年4月2日,從這張共同社拍攝的照片可見,日本外相林芳正在中國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秦剛。(Reuters)

日本之「機」——不過是打錯了算盤

從機的角度,對於日本也是一個難得的戰略契機,完成日本最大的夙願——真正獨立,成為正常國家。

美國最近大力增強關島的部署,將西太平洋主要軍事力量從第一島鏈逐漸退往第二島鏈,尤其是近日將25%的衝繩駐軍撤往關島——日本為此還主動掏了30億美元建設費。這種軍事力量後撤,對美國來說是根據形勢所做的戰略調整,而對日本來說,就是鉗制程度降低。

日本之所以積極反華,除了本身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外,也有利用中美博弈,擺脫美國鉗制的原因。現在中國將起未起,美國將落未落,正是美國焦慮的時候,又趕上百年大變局——這場變局的結果對中美格局意義重大,偏偏美國現在又沒有太大信心,日本在這時候挺身而出,能增強其抵禦美國收割時的籌碼。

如果這種趨勢進行下去,日本作為盟友中最肥,又被美國控制的最死的小弟,最後肯定是要被美國拿來狠宰的。而日本又不能直接跟美國硬扛。這種情況下,通過攪亂東亞局勢,放大中國乃至東南亞的風險,為美國收割它們創造更好的條件——如果接下來美國能更方便,更充分的收割它們,就不會光盯着日本不放,這就達到了禍水西引、禍水南引的目的。日本的這種做法,也變相的讓自己獲得了一張與美國做交易的籌碼——畢竟對美國來說,能收割中國,收割新興國家,那肯定比收割自己盟友,搞美系陣營自殘要好。日本此舉,也算是富貴險中求,用充當打手為條件,獲得跟美國討價還價的資本。

最後,從經濟角度來說。日本也有自己的盤算,希望中美博弈激化,不僅可以破壞中國經濟的正常發展軌跡,可以東西方關係往更惡劣的方向發展——只要中國經濟被破壞一分,中國升級創新的動能就會被削弱一分,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生存空間就會更狹窄一分。而日本這個外向型經濟體,在市場生存空間就可以更廣闊一分。

這裏其實有一個關鍵是,為何都在「算計」中國,為何日本不從自身發展上早問頭根本性的解決發展困局?在於,現在的日本,已經喪失了憑自己艱苦奮鬥向上突破,來振興國運的能力,所以只能跟美國一樣,靠打壓對手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空間。正是基於這種邏輯,雖然當下的日本,在這場大變局中的處境也十分不妙,但考慮到如果錯過這個時間節點,日本再想遏殺中國更加困難,所以日本孤注一擲了,賭一把國運。對於日本來說,確實大勢已去,做結構性調整,還有太大的外力作用,沒有辦法,只能賭「皇國興廢在此一舉」。

總而言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各方力量博弈的一個歷史爆點;也是決定下一個歷史階段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關鍵節點。對日本來說,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很清楚自己時間都已經不多,需要抓住戰略契機,但顯然,已經在錯誤邏輯上,而又無力回天的日本,只能一錯再錯,回頭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