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美國? 犧牲人民的利益是最壞的選擇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一條名為「如此打工30年」的視頻1月9日走紅中國網路,這條視頻是中國網絡媒體網易新聞在嗶哩嗶哩(bilibili.com)發布的,該視頻發布不久就被全網刪除。視頻描述的是安徽合肥農民工的生存狀況,這些人大多在艱難謀生,到了老年養老金僅有百元,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

不少聲音認為這是一條描述底層農民工生活困苦的視頻,是唱衰中國的負面內容,給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抹黑,必然不被容忍。

原本,和大多數「被和諧」「被刪除」的內容一樣,該視頻被刪除後淪為人們吐槽言論管控政策的一個出口。「文章寫盡太平事,不肯俯首見蒼生」,「只能看十里洋場,不讓看螻蟻奔忙」,「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只要我刪的夠快,這個世界就不存在苦難」等網絡留言就非常典型。但是在網路上討論的聲音中卻有一種支持視頻被刪除的說法。

在中國社交媒體知乎上,有網絡評論認為視頻被B站封的沒有問題: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照顧人民的當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種是考慮人民的長遠利益,是大仁政,國家正處在工業化的關鍵階段,重點自然應當放在大仁政上。網易新聞看似為底層打工者發聲,實際上考慮的根本不是打工者的利益,因為照顧底層民眾是小仁政,發展工業,打倒美帝國主義才是大仁政。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是在為美帝國主義者發聲。所以B站封禁網易新聞沒有任何問題,是在為人民的長遠利益考慮。

能夠提出大仁政小仁政的說法,並不是一般的網民,而是有一定認知能力的智識人士。

熟悉中國政治的人對大仁政和小仁政的說法並不陌生。

中國開國領導人毛澤東曾經兩次提到過「大仁政」和「小仁政」。

第一次是1942年毛澤東在陝甘寧高級幹部會議上所做的報告《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1941年和1942年,來自日軍的進攻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讓中共根據地陷入困境,面臨嚴重財政問題。陝甘寧政府從1937年開始逐步加重徵收公糧,給邊區群眾帶來嚴重負擔,從而產生強烈不滿情緒。在此情況下,有人提出應該「施仁政」體貼群眾。

毛在報告裏說:「有些同志不顧戰爭的需要,單純地強調政府應施『仁政』,這是錯誤的觀點。因為抗日戰爭如果不勝利,所謂『仁政』不過是施在日本帝國主義身上,於人民是不相干的。反過來,人民負擔雖然一時有些重,但是戰勝了政府和軍隊的難關,支持了抗日戰爭,打敗了敵人,人民就有好日子過,這個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

2005年5月6日,中國湖南省長沙市,一名農民工騎著三輪車經過廣告牌。(Getty Images)

第二次是毛澤東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後的任務》。

毛在報告裏提到「施仁政」的來源:「去年、前年收的農業稅重了一點,於是有一部分朋友就說話了。他們要求『施仁政』,好像他們代表農民利益似的。我們贊成不贊成這種意見呢?我們是不贊成的。當時,必須盡一切努力來爭取抗美援朝的勝利。」

毛解釋說:「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設重工業。前一種是小仁政,後一種是大仁政。兩者必須兼顧,不兼顧是錯誤的。那末重點放在什麼地方呢?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現在,我們施仁政的重點應當放在建設重工業上。要建設,就要資金。所以,人民的生活雖然要改善,但一時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說,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顧,不可多照顧。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這是施仁政的偏向。」

毛澤東兩次提到大仁政小仁政都和徵公糧農業稅有關,為官方加重農民的負擔辯護。毛澤東作為中國開國領導人,在革命時期和建政初期堅持施大仁政的政策偏向,有一定的大局觀和全局觀,是和當時中國的社會國情相匹配的。但是現如今中國還是需要犧牲人民的利益來顧全大局嗎?

目前中國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約2.7億人,他們面對生活的壓力,卻未能在城市中找到支援。 (餘秋婷攝)

中國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允許一部分地區優先發展。但是也有相當多的人,相當大的地區,發展緩慢。根據中國的經濟規劃版圖,一些地區可能永遠都只能發展農業生產,和經濟騰飛無緣。改革開放要向前走,就必須綜合平衡各地區各階層的利益。分享發展的成果,鞏固發展的成果,進而才能創造更多豐碩的成果。

中國的確已經在2020年就宣佈建成了小康社會,但是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也同時存在諸多問題。6億人每月收入1,000元,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口約9.64億,多數農民老人每月領取一兩百元的微薄養老金,這些說法都不是虛妄之言。

社會最底層的利益往往是最容易被犧牲的,真正的仁政是即便有犧牲也會盡量避免人民群眾尤其是弱勢群眾被犧牲。在艱難困苦時期,為了發展施行大仁政可以理解,但是中國日漸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有足夠的能力來償還歷史舊賬,也應該有足夠的魄力來推進社會分配更加公平。那些已經為國家發展做出犧牲的群體,不應該是繼續被犧牲的對象。當暢談太平盛世、國富民強時,不能忘了還有沒跟上國家發展步伐的部分人民。

1949年到今天,已經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需要犧牲民眾的利益來成全大仁政嗎?應對來自美國的挑戰的確是中國面臨的重大議題。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樣宏大的家國情懷敘事,遠不如生活生存得到基本保障來的更加有意義。放在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多發的當下,照顧人民的利益不是小仁政,更不會妨礙應對美國。應對美國是大仁政,照顧人民的利益同樣是大仁政。應對美國和照顧民眾利益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關係。應對來自美國的貿易戰科技戰晶片戰不一定就需要犧牲人民的利益。

還是那句話,中國已經不是那個一窮二白的貧弱國家,在經濟下行時期,問題總會格外多,遇到問題首先不應該是讓人民利益做出犧牲。平衡內外各方利益,凝聚各方共識,應對困難挑戰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在應對美國上,中國工具箱裏的工具還有很多,犧牲人民的利益是最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