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重大研究 科學家發現基因證據 證與腦細胞變異有關

撰文:羅恩賜
出版:更新:
熒光顯微鏡下的神經元突觸,綠色部分為C4蛋白質。(美聯社)

科學界對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認識踏出重要一步。有科學家於本周三(27日)發表報告,說明腦細胞的基因變異會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風險,望能有朝一日找出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甚至預防的方法。

 

據這份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的報告指,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與腦部自然過程「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有關。有些人擁有增加「突觸修剪」速度和強度的變異基因,於是比一般人更容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這份研究由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 of MIT)、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科學家負責,「這次發現將所有關於精神分裂症的觀察點連結起來,將它們弄明白了。」領導研究團隊的哈弗教授麥卡羅爾(Steven McCarroll )說。

 

研究團隊起初從一種稱為MHC的基因體(genome)入手,因過去研究顯示這種基因體與精神分裂症關係密切。MHC基因體承載一種稱為C4的變異基因,並間接產生名為C4-A及C4-B的蛋白質。團隊對6.4萬人進行基因分析,其中約半數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結果發現,對比一般人,較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擁有C4-A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很可能就是導致異常「突觸修剪」的主因。

 

隨着腦部變得成熟,它會將神經元之間軟弱或多餘的連結剪斷,這就是「突觸修剪」。這過程通常在青春期及成年早期發生,在負責思考及計劃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進行。

 

美國有超過2百萬人罹患精神分裂症,患者會有思想紊亂、妄想、幻覺等症狀,目前的藥物成效有限。是次的科學發現並未能發展出新的治療方或檢測方法,但絕對是了解精神分裂成因的重大突破。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