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女生】與荷蘭人共事 培養高效工作態度

撰文:伍進權
出版:更新:
在亞洲土生土長,遠赴荷蘭工作過後,才體驗到與亞洲職場完全不一樣的工作價值。(Getty Images)

只要跟荷蘭人共事過一段日子,就會體會到它似是亞洲職場文化的反面,不單會令你受到相當的文化衝擊,而且更會扭轉你對「工作」的看法。因為華人向來予人刻苦耐勞,任勞任冤的形象,為什麼荷蘭人堅拒加班,商店「開遲收早」,生活更似是無憂?

據統計數據顯示,至2020年荷蘭人口將維持在1700萬人;在過去一年,荷蘭人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0,925美元,遠比香港的38,123美元高出約20%。而且荷蘭人每周平均工時為36至40小時;香港人則平均工作50小時。當然,國家政策、地理環境、教育制度、產業結構和經濟等等因素環環相扣,均對GDP總值有所影響。所以憑單一化的標準來衡量生產價值並非公平;但簡單來看,荷蘭人明顯工時更短,收入更多。

1. 講究效率-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

荷蘭人是有名的時間管理者,充份善用預約制度和行程表,務求用最少時間完成工作。(Getty Images)

論是荷蘭超市職員定還是企業員工,他們有句說話總會令人印象深刻:「不。我要放工了。再約時間解決吧。」在荷蘭人的眼中,準時上班,準時下班,並不代表不負責任,毫無上進心的表現;相反,在既定的時間之內,用最富效率的方法完成手頭工作,才算專業。荷蘭人是世界有名的時間管理員。

朝八晚五的工作日程,他們總會全神貫注地解決任務;不做多,也不做少。由此可見,荷蘭人講求高效時間管理,務實地分配時間於不同任務上,安照計畫,逐步解決難題,令內容更富質素之餘,亦能保持水準。所以他們熱愛預約制度和時間表,協助管理時間。
 

2. 實事求是-是就是,非就非

荷蘭人的會議漫長,實際的情況不似上圖,時時爭論得垂頭喪氣,臉紅耳赤。(Getty Images)

東亞洲人工作講究倫理、面子和禮貌,不好明辨是非對錯,甚至認為「老闆說的就是對」。跟荷蘭人工作一段時間過後,才發現他們從骨子裡相信愈辯愈明。不論是上課抑或是工作,問對的問題,突破盲點,從漫長的討論中尋求共識,才是認真投入的體現。

為什麼?只要參與過工作會議,就會明白荷蘭人工作實事求是。例如:團隊成員腦海還有疑惑的話,各自會以理服人-運用數據、經驗及比較引證觀點。誠實地提出疑問,交待工作限制,會令工作進度透明化之餘,亦能協助團隊調配資源,解決難題。

3. 專業為先的分工原則

不論大小範疇,獨立生活和工作,準時完成個人任務,才算得上專職稱職的表現。(Getty Images)

荷蘭人喜歡規劃、安排和管理工作。對於怎樣分工才有效率,他們頗有心得。荷蘭人出名尊重個人意願,亦期望同事能獨立工作。在辦公室內,看似是「各家自掃門前雪」,甚少過問個人工作範圍以外的事,上司或下屬亦鮮去為別人提供指引;換句話說,荷蘭人對專業人員充滿信任。但每逄開會,檢討成績和進度的時候,也別期望他們照顧別人的面子;團隊上下,每人都平等機會,發表建議和批評,集體改善工作成效。

4. 意念先行-可以更好的管理哲學

每逄實施新計畫,荷蘭人總習慣於前期「紙上談兵」,巨細無遺地商討各項細節及安排,開發新意念,令各個成員有所共識之餘,亦能提高透明度,加強合作。(Getty Images)

他們就是愛創新,相信永遠有更好的意念。故此,他們認為只要意念能改善現有狀況的話,就會不計其煩地投入時間和資源,發展相關概念,設計實踐方案,加以推行。因此,他們看似習慣紙上談兵,開會時不斷斟酌具體方向和細節,商討前因後果,避免錯誤之餘,亦能接受改變,打破舊有局面。

5. 賺錢只是生活的一部份

快樂最重要;工作只是賺錢的其中方式。身兼數職、實踐理想、從事個人所愛,才算是稱心寫意的理想生活。(Getty Images)

很多荷蘭人都身兼數職。這是源於他們擁抱彈性極高的兼職制度,加強流動性,既可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又能滿足職場人力需要。有人能兼任品牌創辦人、餐廳待應和教學工作,運用良好的時間管理及生活規劃,他們能善用時間,為社會創造價值,支持經濟發展。當被問及為何要身兼數職時,他們會認為工作只是賺錢的過程;故此,他們仍會抽空從事個人興趣所在,體驗實踐理想,享受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