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無俾的施政報告】政府送鮮雞 基層也能食餐靚雞

撰文:王雅雋 利銘滔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年年都說施政報告齊參與,可是對一般市民大眾來說,永遠只有政府講無我們講,感覺離地又疏離,聽得多都奄悶。既然政府沒有用心聆聽市民的訴求,我們選擇以戲謔方式針砭時弊。雖然今次表達形式不嚴肅,但我們的訴求卻是非常認真,絕不兒戲。

年三十晚,望著桌上那碟清蒸白切雞,那塊極具彈性的黃色雞皮彷佛向我招手,我再也按捺不住,連皮帶肉放入口,當鮮黃色的雞油滲入每一道味蕾,那久違了的雞味直迫謝霆鋒的十二道鋒味,令全家人吃得淚眼汪汪。我第一次明白到,May姐那句經典廢話「食雞有雞味」,原來是意味深長。

每逢過節,阿媽總堅持到街市買來一隻新鮮雞寓意「全家福」;嫲嫲更聲大大說:「拜神無隻新鮮雞,似咩樣!」,又有誰料到上一次團年飯吃鮮雞,已是5年的事?自從廿年前第一次禽流感爆發,政府開始回收養雞牌照,本地養殖場陸續執笠,令香港活雞供應量由全盛時期每日生產十萬隻,急降至不足兩萬,來自內地的活雞每日也不過三千,令雞價飆升了十倍有多;1997年一斤雞約17蚊,今日要買鮮雞,動輒就80-90蚊斤。過節時一隻雞賣到二百幾蚊依然有價有市。

起初幾年,阿媽仍然會咬著牙挨貴雞;後來市道愈來愈差,全家收入大減,雞價依然有升無跌,阿媽唯有用自己的方式填補鮮雞空缺。飯枱上的鮮雞慢慢變成內地、巴西入口的冰鮮雞,前年「新潮」地換上《來自星星的你》的韓式炸雞,去年更離譜到買KFC,當晚我們震驚得像大台台慶當晚,藝人在鏡頭前被迫食炸雞般尷尬,那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團年飯。

幸好政府再次釋放本地雞農的產能,不再一味收牌,大力扶助本地雞農發展,並以補貼形式大手購入本地活雞,以在冬至和團年向低收入市民派發,終於令市民不用含淚以炒價買雞賀團年,雞農又有穩定收入。看著鄭嘉穎在政府派雞廣告繼續呼籲市民打218五個0,我只想說一句:「團年有雞食,其實唔難。」派活雞看似小恩小惠,然而過時過節吃雞對於香港人來說,有着重要的象徵意義,一個政府若能顯露出對低下階層市民的關心,必然能提升香港人快樂指數。政府與其想盡派糖的方法,不如真正顧及日常生活所需,派雞帶來的快樂,可能比任何一粒所謂的「糖」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