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弱勢社群:長者】一個主婦 一個用錢與生活拔河的晚年

撰文:羅嘉凝
出版:更新:
我媽在我現在的年紀,已買了龕位……
兩個月後將正式成為長者的張女士

當你老到六字頭,一場波的下半場,總會回頭算算上半場得分。一個女人,尤其一個師奶仔,例如張女士,上半場分數就是數數有沒有樓、丈夫長俸咬到多少年,兒子能給多少家用,自己夠不夠棺材本購買龕位,多少個月後滿65歲,乘車只兩蚊雞,十多元一包珠仔,買起她好幾個月下午時光。死亡愈近,錢愈重要,這似乎是老去過程中最觸摸得到的定心丸。

要數弱勢長者,第一時間會聯想到是無兒無女、基層工人、無殼蝸牛,但原來社會早已出現一班有兒有女、有物業的非典型弱勢。

張女士近年腳痛,定期接受中醫診治,平日耍太極又耍劍,寓運動於物理治療。(黃永俊攝)

有「兩蚊雞」乘車優惠 終可周圍去

張女士64歲,一家四口,丈夫以前做小販管理隊,一份人工兩萬元,又要供樓,慳慣了,現在也很節儉。家住粉嶺一個700呎單位,「想出去九龍、離島,嫌交通費貴,不捨得,幸好還有兩個多月就65歲生日,有『兩蚊雞』乘車優惠!」

她做家庭主婦好些年了,每星期一三五上健體舞班,二四六上太極班,全在康文署報名,35元有12堂,下午回家串珠仔,串小聖誕樹、菠蘿、金魚等,十多元一包珠仔,夠串足幾個月;閒時報28元的一日旅行團,898元的大亞灣團就不捨得報了。

丈夫9年前退休,每月領9,000元長俸,一份長俸兩份用,且有免費醫療保障,但她有些朋友的長俸只有3000元。別人看她有長糧「歎」,卻不知她丈夫有心臟病,一旦不幸離世,長俸即斷,「我經常話我要死先過他,否則他一死,我就要賣樓。」

過去20年,一家辛苦供了20年樓,2013年才供完,日子剛剛叫鬆口氣,卻白了髮,時間流逝,樓也老了,天花漏水,如要賣樓,勢必遭壓價,沒有什麼是捉得住的保障。

一代長者的憂鬱:博士兒子養不起自己

「以前我有想過養兒防老,但現在感覺沒有用……他生活都不夠錢用,如何問他拿錢?」37歲大仔從事電子業,經常入不敷支,自顧不暇,33歲的小兒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負笈美國,考獲音樂系博士後,回港求職屢碰壁,現兼職老師,搬到沙田租樓住,每月僅能給五百餘元家用。

生時供樓,死前想買個骨灰龕位卻要數十萬元,她指倒不如留來給兒子日後供樓,自己骨灰撒落海吧,「我媽在我現在的年紀,就已買了龕位,甚至我嬸、姑媽都在這年紀已全買了……現在一格格的龕位,(呎價)仲貴過層樓!」她格過價,最低消費十餘萬元,而且是「二手」龕位,雙人龕位則要逾50萬元。

當慳儉成了習慣,家品多是特價貨。(黃永俊攝)
張女士與丈夫窮畢生積蓄,以為擺了個安樂窩,卻遇天花漏水。(黃永俊攝)

見步行步的老年,就是每月有餘錢就儲,慳得就慳,夫妻二人現有約20萬元存款,希望殮葬費不用勞煩兒子,更甚是留一點錢給下一代。

有些長者更顛簸,半生積蓄,一場大病,就清空了,或者死慳死抵,用來作診金交藥費,動輒就是幾百元。全港有107萬長者,佔總人口15%,推算至2064年,長者將倍增至258萬,平均每三人就有一個是長者,就有一個用錢與晚年生活拔河的故事。

政府推出退保諮詢文件,她希望全民皆有保障,但她相信退休保障「有排講」,她無緣拿到養老金,眼見每朝很多婆婆在樓下執紙皮,每人一大車一大車,張女士說「我已叫好彩,不用(和其他長者)搶紙皮,稍為好一些,但只是暫時,未來就不敢說了。我沒有前景,因為我都不知道將來會如何。」

張女士的父母,分別活到93歲和96歲,若她繼承雙親「優良基因」,則仍有約30年的路要行。(黃永俊攝)

35,000名在貧窮線下報稱有經濟需要的非綜援長者43,500名受強積金「對沖」影響的僱員65萬名料理家務者25萬名不算富有,但擁有並住在自置物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