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服從權威》 為何我們會服從權威?

撰文:易汶健
出版:更新:
為何我們會服從權威? 《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作者:Stanley Milgram 譯者:黃煜文

《服從權威》書腰道出了全書的中心問題:「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做了實驗,用實證回答。

實驗最初牽涉三人:老師、學習者和實驗室人員。但其實由始至終,研究的對象都只是老師,其餘皆為實驗人員,而老師會被告知實驗是研究懲罰會如何影響學習。學習者被帶到一個房間學習單字,老師則在另一房間朗讀字詞。學習者一答錯,老師就要按下電擊器開關,電擊學習者。犯錯愈多,電擊愈強,學習者會呼叫停止實驗,老師此時面對兩難:停止實驗,還是遵從實驗室人員的命令,繼續實驗?

電擊是假的,但情境令高達八成的參加者相信學習者不是做戲。在原初設置下,40位老師有26位執行至450伏特的最大電擊。老師事後大都表達實驗令他們不舒服,掙扎應否進行到底,但不少也遵從命令。他們會推卸責任,甚至批評學習者太蠢,應受電擊。Milgram認為服從來自一籃子因素,包括事前對實驗室人員許下承諾,令退出實驗會尷尬;或實驗室人員表現出權威,掌控環境。

實驗團隊後來改變情境,例如由另一人執行電擊,逾九成會讓學習者接受最大電擊。作者在此點出組織分工有邪惡的一面,分工愈細,愈少人能感受對方的痛苦。總括來說,作者認為人進入權威系統,成了他人(通常是上級)的代理人,為實現他人期望而行動。即使行動違背個人意願,也奉命行事,且不願為行動負責。

不過,社會不乏反抗命令的例子,又該如何解釋?其中一個實驗情境,是實驗室多了兩位老師(同樣內定),並於中途拒絕懲罰學習者,結果只有4位老師堅持到底。這表示當情境容許不服從,權威被削,人會更願意反抗。惟有得知服從的機制,才能洞悉如何反抗。

幸而,當指令不存在,老師能自由選擇電擊強度,只有1位會按下最高的450伏特,絕大部分只選擇很低的電壓。這推論出人會因服從命令而改變行為,並非存心傷害他人。不少人會用這個實驗結果解釋戰爭中軍人執行指令、殘殺平民的行為。作者認同兩者的情境有差異,但當中的關係和本質相似。該結果同樣解釋日常生活中服從權威的事例,例如為何學生服從老師。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