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浸大國際研討會|各地專家應邀出席 探討AI對人文及社會之影響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日前,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為期兩日的「人文、社會與數字未來國際研討會」,並邀請各地專家出席,共同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影響人文和社會的發展。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博士期望透過今次研討會,帶來創新和影響深遠的變革。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吸引全球接近170萬名觀眾透過不同社交平台收看直播。
攝影:蘇煒然

浸大致力研究「人文及文化」

近年AI是各行各業的發展大方向,但大家普遍認為此技術大部分情況下只與科技行業相關,甚少能聯想到AI原來亦可應用於人文和社會發展之中。浸大近期確立「人文及文化」重點研究領域,而為了貫徹其跨學科教育和研究的策略方向,日前在在孔憲紹慈善基金的支持下,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為期兩日的「人文、社會與數字未來國際研討會」。是次研討會邀請來自全球學術界、商界、非政府組織和科技界的知名專家,激發香港和區內關於人工智能對人文和社會影響的討論。

中西觀點碰撞出火花

研討會揭幕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以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出席,並聯同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博士,以及校長衞炳江教授共同擔任主禮嘉賓。

孫局長致辭時表示:「香港是中西共融的地方,是展示多角度觀點交流的地方。今次研討會邀請了多位中外專家到場,亦能夠就AI進行不同觀點的碰撞,促進AI在應用方面的發展。」鄧秘書長更是笑言:「AI的用處很多,亦確實很方便,原本今次的致辭我便希望用AI幫我寫,但AI不能完美表達我的感受,所以最終亦是由我親自動筆,而這便是AI的利與弊。」

孫局長認為今次研討會會能促進AI在應用方面的發展。
鄧秘書長以笑言自己曾打算以AI生成今次的致辭,但最終仍選擇親自撰寫。

至於陳主席則期望透過今次研討會,帶來創新和影響深遠的變革:「浸大致力裝備下一代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的使命是創造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讓來自不同學科的師生聚首一堂,帶來創新和影響深遠的變革。今天我們超越學術界限,就著教育、倫理等多個領域,在不同的知識旅程展開討論。」

陳主席希望能透過不同的討論,帶來創新和影響深遠的變革。

衞校長認為研討會令大家對AI在倫理、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方面帶來的挑戰和擔憂有更多認識。他亦展望能與各界繼續探索AI的未知領域:「我相信AI的力量可以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實現無障礙溝通,並釋放所有人的創造力。浸大將會繼續培養人才,推動知識發展,以及與社會分享專業知識!」

衞校長在閉幕典禮上,展望能與各界繼續探索AI的未知領域。

主講嘉賓資歷深厚 衞校長冀繼續探索AI領域

研討會的主講嘉賓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包括2020年一丹獎得主、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Cheriton Family教授及物理與教育學榮譽教授Carl Wieman教授;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Wayne Holmes博士;前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能主任及Good Tech Advisory行政總裁Kay Firth-Butterfield女士;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兼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田豐先生;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執行主任 Dagmar Schäfer 教授;香港總商會總裁楊偉添先生;以及匡智會主席、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先生等。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Wayne Holmes博士。

(資料及相片由客戶提供)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