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移台」到「離台」 香港人為什麼不受台灣官方歡迎?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台灣「小確幸」令香港人趨之若鶩,2019年「修例風波」過後不少港人移居外地,台灣正是熱門地點。然而,過去五年,不少媒體報道,在台香港人似乎有「二次移民」的趨勢,因為當地移民政策持續收緊,不少港人有感被百般刁難,而且移民當局充斥官僚和「人治」辦事方式,令向來遵循「法治」制度的香港人無所適從。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至去年10月底,香港居民在台獲居留許可人數達4.6萬人。細看每年數字——2019年爆發「修例風波」,到台居留港人有5,858人、定居1,474人;2020年居留10,813 人、定居1,576人;2021年居留11,173 人、定居1,685人。按推算,2022和2023年平均只有約9,000人獲准居留,即出現明顯下降的趨勢。在此期間,當局日漸收緊投資移民的門檻——以往只需在台投資經營一年,但2020年初公佈新規定,要求持續投資並營運至少三年,並設有實體辦公處所和聘任兩名以上台灣員工。

移台的香港人少了,離台的香港人卻多了。「BBC中文網」去年訪問數名正在經歷從「移台」到「離台」的香港人,以及多名台灣學者,拆解港人移居台灣的種種困難和背後的政治角力:

本身在香港擔任鋼琴老師、移居台中後投資當地一家西餐廳、目前已經「二次移民」移居英國的湯小姐抱怨:「我連申請定居都覺得費事了,因為看到太多香港人被移民署玩死。既然台灣政府不歡迎我們,我也不想拖下去了。」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設計師阿詠的身上,她賣掉香港資產到台灣設立網店,但提交定居申請後半年完全沒有進展,於是帶着兩名子女搬到英國:「他們做事很官僚,每個職員的講法都不同,有的說現在就是要等那麼久,你自己想清楚吧......我以前好喜歡台灣,拿畢生積蓄來過新生活,最後看清楚這個地方的真面目,好像發了一場惡夢。」在新北市板橋開港式咖啡廳的陳先生也發現台灣的法治程度比想像中低:「我照著你白紙黑字寫的條例做足所有事,到審批一刻竟然才說有其他考慮。」他認為,相較於香港講求「法理情」,台灣更加重視「情理法」,所以「入鄉隨俗」地以「人治」辦事方式申請審批,不斷和陸委會、移民署的高級官員打好關係。

過去五年,不少媒體報道,在台香港人似乎有「二次移民」的趨勢,因為當地移民政策持續收緊,不少港人有感被百般刁難,而且移民當局充斥官僚和「人治」辦事方式,令向來遵循「法治」制度的香港人無所適從。(VCG)

從香港移居台灣20多年、現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解釋,儘管台灣設有「居留」和「定居」兩個設籍階段,但實際上兩者沒有必然關係,而且當局為移台港人設定很多關卡,導致他們無法工作、享受福利、行使投票權利等。專門研究憲法及移民法的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廖元豪也說,問題在於台灣沒有制定針對港人移民的法律,而是依照行政法規處理港人定居問題,但法規並不清晰,導致承辦移民申請的公務員出現任意專斷、互相矛盾的情況,「使得申請的港人非常不確定,好像都要等待政府的恩惠。現在他不想直接拒絕港人,就用拖的方式讓你知難而退。」對於申請程序之慢,陸委會曾經表示,移民署屢發現有港人取得身分證後,旋即撤減資、停業、設立紙上公司輪流投資、由移民公司協助提交假性商業契約及單據、在港有工作仍未辭職,甚至撤資後申請低收入戶救濟等,「凡此亂象,均有違我投資移民政策之本意及預期效益,部分案件暫予保留觀察。」

回望移居台灣的經歷,湯小姐、阿詠和陳先生都像發了一場夢——那時候民進黨蔡英文政府高調挺港,讓他們以為彼此都是守護民主、反抗極權的同路人,所以毅然離鄉背井前往當地追尋「小確幸」,去了之後才知道是「美麗的誤會」,不但感受到制度的不友好,而且被當成「中共間諜」,終日飽受情緒困擾,甚至爆發罵戰。有港人批評民進黨「過橋抽板」、「吃人血饅頭」、「騙香港人的血汗錢和時間」;台灣網民則指責港人情緒勒索,認為「台灣沒有欠香港人」、「不喜歡就滾回香港」,又指「香港人就是中國人」。

廖元豪認為,這種心理落差源於香港人忽略了「選舉政治」的複雜性:「以為政治上聲音大就等於挺,其實是唇亡齒寒,只要讓中國共產黨很尷尬的,(民進黨)都會喊很大聲,那只是政治修辭,最終能否化為實質政策還是看選票。『挺港』有選票,但接收港人能增加選票嗎?不。那政府就沒興趣。」蘇偉業則說,以目前的政治氣候、法律和行政問題,移台港人似乎只有一個選擇——離開,「我經常講,除非很必要,譬如你有親人在台灣,否則也不要來移民了,風險太高。」

除了「BBC中文網」之外,台灣媒體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也曾邀請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玉潔分析港人在台情況。她坦言,台灣社會善意十足但制度不足,而且政府機關心態趨於保守,一方面擔心港人會對台灣的經濟、樓市、治安等方面造成衝擊,另一方面又基於國安疑慮不願建立相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