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廣東話教搭車 Citymapper本土化助尋最佳交通路線

撰文:甄挺良
出版:更新:
(受訪者提供)
程式特別加入廣東話元素,讓香港人用起來更覺親切。(Citymapper程式截圖)

市面上不同公共交通營運商已各自推出手機應用程式,但往往只是封閉式提供自家公交選擇,缺乏轉乘資料,令用家難以規劃最佳路線。運輸處推出的「乘車易」亦被指設計不友善,車程也與實際時間有出入。早已「立足」多個大城市的交通規劃程式「Citymapper」早前「抵埗」,香港總經理蘇頌禮指,希望從用家角度出發,計算出最方便的路線,更特別加入廣東話元素,希望做到「同聲同氣」。

蘇頌禮指,Citymaper從不同公共交通工具收集數據,用家只要輸入出發點和目的地,程式就會計算出最佳路線,和下一班次到站時間,不用「左選右選」。另外,程式內的地圖亦會顯示附近巴士、港鐵車站位置。

香港是Citymapper第29個進軍的城市。它早在倫敦、紐約、巴黎等城市站穩陣腳,但打開手機程式,香港用家仍能感受到濃濃「港味」:它會問「我哋去邊?」,又設有「帶我返屋企」和「帶我返工」等功能。蘇頌禮形容程式的目標是模擬「人與人溝通」,直接告訴用家什麼路線最方便。

香港地少人多,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率全球屬數一數二,故蘇頌禮認為Citymapper有極大發展潛力。「香港有趣的地方是不同交通工具之間互相重疊,令市民選擇更多;但另一方面亦令系統變得複雜,如果不是經常使用,未必知道適當接駁路線。Citymapper正能提供如『轉車最少』或『最快路線』等不同選擇,配合用家。」

Citymapper眼中的香港:龍舟和魚蛋。(Citymapper程式截圖)

蘇頌禮指,世界各地不同系統各有特色,例如巴黎用家可實時透過程式,得知「Velib」公共單車系統各車站單車數量,香港最有「性格」的交通工具則要數「紅Van」。「紅Van要客滿才開車,預測到達時間不容易,加上乘客可隨時下車,並無固定車站,也令我們在計算上出現一定難度。」

長遠而言,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用家選用程式,讓Citymapper可透過用家反應,得知巴士脫班、延誤等的數據,改善城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