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生開網站推本地深度遊獲書商青睞 冀港人棄外遊減碳排放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港人愛外遊,然而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卻反其道而行,成立一個名為V'air的本地深度遊網站,發掘香港獨特郊野景色及旅遊景點,期望港人在假期時,能留港發掘香港的另一面,認識更多本地文化,同時減少乘搭飛機外遊帶來的碳排放;網站不單於國際賽中勇奪一等獎殊榮,內容更獲出版社垂青結集成書。
網站V'air創辦人之一楊子雋,對於反對港府計劃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認為不能忽略邊陲地帶的生態價值,擔心先例一開,會導致更多郊野範圍遭開發,「香港有咁多自然環境,係一件值得驕傲嘅事!」

V'air在去年10月推出「香港隱世景點明信片」,主力向外國朋友推介香港繁華以外的一面。(梁鵬威攝)

根據外國網站Business Insider去年9月的調查,港人平均每年會去11.4次旅行,成為外遊次數最多的地區,而每年平均花費則為2,305英鎊,相當於約2.4萬港元。該網站分析,促成港人獲得此項「殊榮」的原因,部分由於港人平均每年擁有12天公眾假期。

網頁參加氣候變化比賽獲得一等獎

V'air的誕生是源於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大專教育界競賽,當時仍在就讀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的楊子雋及鍾芯豫,聯同另一名科大學生參賽,其間構思設立一個本地遊網站,以鼓勵市民留港消費,避免乘搭飛機外遊,減少碳排放。

「V'air個發音同法文『Vert(綠色)』個發音相近,air就係解空氣或者解航空,成個名夾埋就係指綠色旅遊。」楊子雋(Arthur)指出,團隊最後獲得一等獎的殊榮,而3人均認為網站仍具繼續運作的價值,因而繼續加入新內容,並在中大內招攬新血加入,目前團隊規模已擴至10人。

網站內容豐富,最近更獲出版社垂青,將其介紹的39段城市及郊野旅行路線的獨特故事、生態和歷史知識等,結集成新書《低碳。好行》。

V'air現時共有10名成員,當中包括(左起)李雪瑩、楊子雋、蘇建澤及呂瑋珊。(梁鵬威攝)
中文系三年級學生呂瑋珊首次行山,便已征服鳳凰山。(梁鵬威攝)

Arthur指出,推廣本地遊的另一目的,便是希望港人能更認識香港,並且進一步探索本地文化:「香港可能係好細,但都有好多獨一無二嘅地方同景色。」

因攀上馬鞍山昂平、鳳凰山​ 燃起對大自然熱愛

他憶述當年第一次郊遊是在中學時期,攀上了馬鞍山昂平高原,這次經驗亦燃起他對香港大自然的熱愛:「嗰次上到去(昂平高原),覺得好靚,直至依家印象都好深刻。」

然而,熱愛自然並非地理系學生的專利,正就讀中文系三年級的李雪瑩和呂瑋珊(Cherry)巾幗不讓鬚眉,同樣是V'air的中堅成員。

Cherry憶述,當年就讀中二時第一次體驗遠足,便已征服香港第二高的山峰鳳凰山;在中六文憑試過後,她亦每天到寓所附近的菠蘿山「晨運」:「第一次行就chur上鳳凰山,係好辛苦,但行過幾次之後,發現身邊有太多嘢未認識。」

談及第一次遠足時,雪瑩則是念念不忘,當時正讀中學的她,經浪茄走往西貢大浪灣途中,經過「基督教互愛中心浪茄訓練中心」;這個位置偏僻戒毒中心,以及水清沙幼的浪茄海灘,令她改變了對香港印象。她最近決定重遊大浪灣,可惜她與友人誤打誤撞地走到了龍脊附近的大浪灣。

+10
李雪瑩則希望大眾不要「斬腳趾避沙蟲」。(梁鵬威攝)

雖然雪瑩不能尋回舊日的足跡,但她在行龍脊時,發現途中遇上很多外國人,亦聽到很多英文,甚至日文,「原來外國遊客都好鍾意喺香港行山。」

對於有批評指媒體或網站經常宣傳郊遊遠足,人流增多會破壞自然生態,並出現「一窩蜂」的心態,雪瑩則希望大眾不要「斬腳趾避沙蟲」,她曾看見有行山人士亂拋垃圾,但其同行友人立刻協助拾起並直斥其非:「有問題嘅唔應該係媒體,而係進行呢類行為嘅人。」

期望港人不以「打卡」、「到此一遊」心態行山

就讀護理學三年級的蘇建澤則認為,每一位遠足人士都應具備公民意識,不論在山上還是山下都應持同一標準,不應亂拋垃圾或破壞自然;另外,他指出V'air的其中一項推廣要素,是希望港人了解推介地點背後的歷史背景、文化等,不希望市民以「打卡」、「到此一遊」的心態郊遊遠足。

V'air不時會就環保議題、郊野公園議題發表回應,例如曾就「填平船灣淡水湖建屋」的建議,批評此舉是「藉發展之名,行破壞之實」。對於近期傳出政府有意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Arthur直言反對這項做法,認為即使是邊陲地帶,也有一定生態價值:「未必對人類有價值,但對都要顧及當地棲息動物。」

他又擔心,一旦當局決定發展,會成為壞先例,導致更多郊野公園範圍被開發:「香港有咁多自然環境,係一件值得驕傲嘅事!」

Arthur(右二)擔心,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會成為壞先例:「香港有咁多自然環境,係一件值得驕傲嘅事。」(梁鵬威攝)
《低碳。好行》收錄39段城市及郊野旅行路線。(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