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幼園生一星期無堂上無功課 專題研究比平時學得還要多?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近年學生家長都因為功課太多而叫苦連天,有家長要代做功課,也有學生做到通宵達旦,究竟學生不做功課一星期行嗎?西營盤救恩學校每年都會舉辦「增潤學習周」,一星期內學生無功課,也不用跟時間表上課,取而代之是做專題研究。計劃自校長陳梁淑貞上任起推行7年,家長、教師、學生均樂在其中,在沒有功課的情況下,讓學生愉快學習。

救恩學校適逢70周年校慶,梁錦松主禮時表示,現在的小朋友需要培養創意思維,並學習包容和寬恕來面對社會。(江智騫攝)

救恩學校適逢70周年校慶,今明兩日(4月15及16日)舉行學校開放日,展出「增潤學習周」的學習成果,並於今日(4月15日)請來前財政司長梁錦松主禮。曾任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的梁錦松致辭時表示,現在的小朋友要面對的處境跟上一代不同,他們需要培養創意思維,並學習包容和寬恕來面對。

校長:研究顯示做功課學習成效低

校長陳梁淑貞一向致力推行正向和創意教育,她認為一般上課模式有局限,學科之間沒有連貫,學習周透過專題研究讓學生透過不同活動學習和發揮創意。她又舉例,若學生不斷以錯誤方法做數學題,無論做10題抑或100題也無助學生學習,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反而大。同時,該校的功課量也很少,初小生每日最多只需做半小時功課、高小生每日最多花一小時做功課。

陳梁淑貞校長自上任以來,積極推行正向和創意教育,廣受家長和教師支持,亦使救恩學校報讀人數每年上升幾百人。(江智騫攝)

「增潤學習周」每年於救恩學校幼稚園部和小學部推行,學生一星期無功課做、無堂上,全部變成專題研究的外展活動。專題研究焦點在於「創意」,學生以探討創意為起點自訂題目和分組,然後展開體驗探索之旅,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開放日展示。例如小一學生創造「Pop-up遊樂場」、小三和小四學生探討社會議題、高小學生則研究「世界公民」等國家和世界層面的議題。

自陳校長8年前上任以來,救恩學校先後減少測驗考試次數和功課量,並每年推行「增潤學習周」,令學校近年報讀人數不斷上升,人數每年增加幾百人,反映學校深受家長歡迎。

家長:無功課但子女學得更好

小四家長吳太直言,「兒子雖然一星期無功課,但他下課後會興奮地告訴我『Creativity是不斷失敗也要繼續嘗試!』,那一刻我覺得學習周力量好大,令我體驗到其他教學方式學生也可學習更多,而家長和學生都快樂。」

小五學生(左起)阮曉柔、賈曉瑜、潘沛珏、張皓琳,均表示「增潤學習周」令人開心和輕鬆,並體驗到書本學習不到的東西。(廖潔然攝)

小五生潘沛珏在專題研究中,體驗了不少弱勢社群的生活和困難,認為學習周比平時上課模式有趣、輕鬆,而且學習到書本學不到的東西,每年都十分期待。

小四班主任梁莫延老師則表示,「學習周無功課,但對老師的工作量並無減少,甚至忙到行政上會錯漏,但幸得家長體諒和信任,令老師在嘗試新教學模式的經歷都是正面的。」陳校長亦稱,「增潤學習周」容許學生自由分組,但學生都懂得欣賞和互補不足,沒有排斥同學的情況。

小四的其中一個專題研究關於環保,展覽展出學生用舊衣服製作的環保袋和以膠樽製作的膠花。(廖潔然攝)
學生以「蘋果」出發,思考創意,並以各種形式展示關於創意的聯想。(廖潔然攝)

開放日亦吸引了不少其他學校校長參觀,陳校長表示,其他學校推行「增潤學習周」,難度多是來自校董會、教師和家長的壓力,因為大部分人習慣想「為何做不到」,缺乏積極和正向態度,變相只有少數人支持此教育理念,難以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