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米・有片】城市人元朗收割港米 稻穀田中飛 粒粒皆辛苦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李紳一首《憫農》道出農夫辛勤耕耘的勞苦,許多人小時候都背誦過,但長大了,又有幾多城市人學懂珍惜每一粒米飯?八鄉朱凱廸與團隊年初發起「新界有種米」計劃,在八鄉、蕉徑、塱原及新田復耕稻米,推動永續農業。
《香港01》記者較早前直擊八鄉稻田收成一刻,以眼睛及親身的體力勞動,感受稻穗被收割、打成稻穀、曬乾,數百斤稻穀,將會被打磨成「香港製造」的白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八鄉的復耕稻田,三月插秧,七月收成。(蔡正邦攝)

盛夏七月,《香港01》記者驅車一路向「西」,從元朗錦上路轉入清潭路,「便捨車,從口入。初較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像一個世外桃源,一片金黃映入眼簾。晨光灑在田上,稻穗隨風輕輕擺動,熠熠生輝。

走過阡陌小路,田間聚了二十多人。有人裝備十足,尤其女士,無不戴上闊邊帽、套上衣袖,亦有年輕小伙子無懼艷陽,輕裝上陣。甫見面,各人似是遇見老朋友,寒暄一番,隨即在竹棚卸下行裝,捲起衣袖,換上水鞋,往田裏走。

起網防雀:你撥我拉 輕絲飄揚

收成前,Jo咬一下稻米,夠脆便可收割。(蔡正邦攝)

「一、二、三……」一眾「農夫」分別站在農田四邊,合力揭開防範雀鳥吃掉稻穀的絲網,一縷輕絲在空中舞動。你撥開,我收起,就這樣一浪接一浪,金黃色的稻穗漸漸衝破「雲霧」,冒出頭來。

雨水和陽光滋養大地,水稻苗茁壯成長,三個多月後,稻穗高若半個人。

田野間,一身黝黑膚色的Jo Chui看見姍姍來遲的義工,咧着嘴高聲說笑道:「去閒逛嗎?快些行動!」年輕人加快腳步,非因Jo在催促,而是感受到稻米收成的雀躍,也因天時暑熱,為免中暑,必須趕在中午前完成收割,所以手腳要快!

落田前,Jo親身示範如何收割。她說:「抓住一把稻穗的根部,用鐮刀一拖。鐮刀有兩種,有齒與沒齒之分,沒試過的,就要學一學如何操作。」語音未落,部分義工手執鐮刀,蹲在田邊,聽從Jo的指示,一刀一刀割除野草,感受手掌施放的力度,以免在稻穗上「落錯刀」。

抓住一把稻穗的根部,用鐮刀一拖。鐮刀有兩種,有齒與沒齒之分,沒試過的,就要學一學如何操作。
「新界有種米」八鄉小隊組長Jo Chui
烈日當空,義工埋首收割,汗流浹背。(蔡正邦攝)

收割稻穗:手起刀落 蟲兒四散 

部分有經驗的義工身先士卒,右手執起鐮刀,左手抓着一把稻穗,手起刀落,「嘶……嘶……嘶……」幾下聲響,稻穗應聲而斷,收割也翻動了泥土下的小生命,窩藏在內的螞蟻、蚯蚓、草蜢等頃刻四散,地上留下矮小的根部。一行又一行,義工們向着同一方向收割。Jo不忘提醒:「盡量少一些磨擦,減少稻穀跌落地。」

給多一些愛心,不要震到米粒跌落地。
「新界有種米」八鄉小隊組員、業餘農夫Andy
Andy表示,在稻穗根部對上四至五寸割下去。(蔡正邦攝)

「給多一些愛心,不要震到米粒跌落地。」蹲在地上收割的「新界有種米」八鄉小隊組員、業餘農夫Andy也這麼說。雖然這是他第一次種米,他在林村農田種瓜種菜,自給自足四、五年,相比起其他年輕人,他的落田經驗可算豐富了。他謂,在稻穗根部對上四至五寸割下去,因鐮刀有齒,故不用太大力,一拖就斷,「希望有多些米,始終第一茬米」。

珍而重之  以防弄跌稻穀

說起種米,他表現滿足地說:「好神奇,沒想過自己可以種米,種菜簡單,好多人都在做,但種米少有人做,而且要好多人一起做,自己一個難以成功,因為要好多勞動力。」說罷,他又埋頭割禾,勞動不足一小時,汗水已沾濕了半件上衣。

一把、兩把、三把⋯⋯收割好的稻穗整齊地躺在帆布上。部分義工充當「搬運工」,緊抱稻穗在懷裏,沿着田間小路,走向「打穀部」。期間,矯小的女義工抱不住厚重的稻穗,一不小心,其中一株偷跑出來,跌在地上。Jo瞧見,突然大叫:「小心一些,不要弄跌稻穀,粒粒皆辛苦呀!」

義工抱着稻穗,沿着田間小路,走向「打穀部」。(蔡正邦攝)

打穀機開動:資源共享 稻穀飛舞 

烈日當空,「搬運工」邊走邊抹汗。記者隨着他們的腳步,來到農棚旁的「打穀部」,看見一部由新田農夫信哥借出的打穀機。戴上迷彩帽、穿上運動衣的Billy正在教導「農務新丁」操作打穀機。「轟隆……轟隆……」打穀機一開動,摩打發出的聲浪響徹田原。

義工們在稻穗堆中抓起一把,舉向打穀機的入口,放在滾輪上前後拖拉,又似是烤羊肉串般翻來覆去,絕不放過任何一株稻穗,穀粒脫離稻穗,在空中自由飛舞,最後跌入出口的布袋內。

收割好的稻穗的堆放在打穀機旁邊。(蔡正邦攝)

種植廣源粘 禾稈草曬乾可炆豬肉

「主要是注意安全,以及不要放太多,有些可能接觸不到打穀機,那就會浪費。」Billy表示,收成算很不錯,「米種(廣源粘)比較好,水也乾淨」。他認為種米好特別,「不多地方、也不多人種,現在明白粒粒皆辛苦,付出的心機和時間,種出來的卻不多」。

一整個上午,「打穀部」未有停下來,每人手握一把稻穗,緊接着打穀,剩下的稻草(或稱禾稈草)就被束成一把把,豎立在旁,部分已被其他農戶預留,冬天時可蓋在農作物上保溫,或者用作肥料。Billy更說,禾稈草曬乾後可以炆豬肉,是一道香氣十足的農家菜。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穀粒脫離稻穗,在空中自由飛舞。(蔡正邦攝)

曬穀:粒粒辛苦 磨成白米

布袋內的穀粒堆積起來。Billy紮好布袋口,扛在肩上,走過一段泥路,來到田邊的一片空地,地上放了卡板,卡板上鋪了帆布。他徐徐倒出穀粒,Andy的太太Shiren就趴在板上,掃開穀粒,正式曬穀。

Billy扛起一包稻穀,送往曬穀。(蔡正邦攝)

Shiren稱,起碼要曬三至五日,之後才可以磨穀,產成白米。

「有西瓜吃呀!」田裏有義工捧着一個鐵盆,各人伸手拿起一片香甜多汁的西瓜,一口咬下去,不禁高呼「好甜呀」。

中午時份,烈日高掛,蟬鳴也更響亮了,義工們暫時停工。Jo拿起一罐啤酒,「咕嚕……咕嚕……」喝下去,其他義工也在農棚歇一會,小孩子就躺在吊床上玩樂。

粒粒皆辛苦,義工收集跌在地上的稻穀,再用竹篩過濾雜質。(蔡正邦攝)

復耕:三月插秧 七月收成

元朗八鄉這片七千多呎的農地,屬於「新界有種米」復耕計劃的四大試點之一,其他包括蕉徑、塱原及新田。團隊今年二月籌備,這片土地就由二十多名有心人士開荒,三月插秧,辛勤耕耘,上周六終於收成了。

種米難嗎?「新界有種米」八鄉小隊組長Jo說,最難是城市人應如何花多些時間確切去做,「一開始我們收了很多人,但有些朋友未必堅持到盛夏」。種植亦有分門派,Jo與一班義工都是新丁,唯有邊學邊做,「聽多些,取個平衡」。

Jo多次提醒義工,珍惜每一粒稻穀。(蔡正邦攝)

九月種植第二茬米

Jo數度強調:「我們好開放!」除了天時水利,蟲害也是一大挑戰,她指出,在復耕的過程中,不會殺田裏的昆蟲,因為整個大自然有相互關係,生態都有平衡,「昆蟲的出現某程度上豐富了整件事」。

她坦言沒有產量的壓力,第一茬米是要學懂時間、人手的控制,今年九月就會種植第二茬米,復耕面積擴至近四萬呎。計劃不設收費,但義工需要夾錢買農具、種子和肥料,以及付出勞力。

永續:復耕習農 形成力量

朱凱廸認為,復耕是永續農業的基礎。(蔡正邦攝)

「有人的地方,農田就會重生!」朱凱廸與團隊今年初推出復耕計劃,讓城市人落田,學習務農。他表示,雖然參與的程度不同,但團隊有默契,認為值得投放多些時間,思考香港復耕長遠可以怎樣做,「我們先試幾年,有了經驗,再與其他人交流,推廣遠些」。

天時地利人和。朱謂,香港的土地最大壓力,若沒有人保護,農地隨時被破壞,但若有人重新關注,甚至去耕種,這種互動就是永續農業的基礎,再橫向發展至更多的據地。雖然這片稻田的收成預計只有數百多斤,但朱凱廸說:「希望微小的在地努力可以形成力量。」土地,是應該這樣運用的。

Andy抱起一捆禾稈草。(蔡正邦攝)
Jo喝着啤酒,與農夫竹姐相談甚歡。(蔡正邦攝)
義工捧起稻穀,感受收成的歡樂。(蔡正邦攝)

朱凱廸是9月立法會選舉新界西選區候選人,按此可看新界西參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