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婦同時兼顧病夫、老爺奶奶 壓力爆煲「唞唔到氣」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要讓長者安享晚年,責任往往擱在照顧者肩上,67歲的李太既要照顧九旬老爺奶奶,亦要照料患腎衰竭的丈夫,分身不下,「有時感覺壓住心口,唞唔到氣」,還一度誤以為患上心臟病。
現時輪候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及資助院舍需時,從事長者服務多年的社工批評政府提供的服務不足,「好似有好多選擇,但最少要等8個月」。

無暇兼顧    心生罪惡感

眼前的李太容光煥發,想不到大半年前的她身心俱疲,當時她要照顧3個病人,分別是91歲老爺、88歲奶奶以及68歲患病的丈夫。

老爺患甲狀腺病及心臟病,眼睛退化,奶奶則有糖尿病,走路不穩以致兩次跌倒入院,同時丈夫患腎衰竭,經常出入醫院洗血,亦有糖尿病及心臟病,平日靠輪椅代步,以致李太要寸步不離在旁照料,難分身照顧老爺奶奶,「有時奶奶打電話嚟,要呢樣要嗰樣,我都唔知可以顧得邊個」。除了體力透支,曾經試過無暇兼顧兩老,心中充滿罪惡感。

作為照顧者,67歲的李太(背向鏡頭者)一度身心俱疲。(余秋婷攝)
好大壓力,心裏面好唔舒服,有時覺得自己丟低咗兩個老人家,覺得佢哋好淒涼。
李太

四出奔走 憂生死一線間

過往李太四出奔走,盡量隨傳隨到,「感覺忙到似個傻瓜」,但仍有分身不下之時,曾經奶奶來電指心臟不適,而丈夫剛洗完血,李太未能即時探望,只電召救護車,再與奶奶於急症室會合,生死彷彿一線之間。

面對心理壓力,李太坦言:「有時感覺壓住心口,唞唔到氣」,更一度誤以為患上心臟病而求醫,這段艱難的時間維持了一段日子。李太曾經向政府申請社區照顧服務及資助院舍,「已經為佢哋申請,但政府嘅服務唔會咁快」,至今輪候了約6個月仍未有消息。

現時,社署提供的社區照顧服務平均輪候期約8個月,而護理安老宿位更需38個月,「即使申請得到院舍,老爺奶奶都唔會用,因為佢們根本好難住埋同一間院舍」。而關愛基金推出的社區照顧服務券,則只會邀請正在輪候社區照顧服務人士參與,李太未能主動申請。

奶奶曾經在廚房跌倒入院,由於站立不穩,簡單至拉筋等動作亦要專人在旁。(余秋婷攝)

未有上門「執藥」 心臟血壓藥調轉食

幸李太得知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供即時社區照顧服務,有專人上門提供服務,每周3日做物理治療、1日協助清潔家居及兩周1次有護士上門「執藥」,她憶述:「未有執藥服務之前就慘嘞,全部藥都食錯,因為爺爺眼睇唔清,奶奶亦糊裏糊塗,執錯藥,心臟藥、血壓藥亂吃,爺爺曾經因為血壓太低,睇醫生嗰時先發現食錯藥。」

現時提供的上門服務,收費為每小時60元,全數用作復康員的薪酬,李太預計每月花費三千餘元,「如果兩老唔係癱瘓,可以活動自如,會俾佢們繼續用社區服務」。

李太的老爺奶奶每周三日接受機構的上門物理治療,讓老人家多運動。(余秋婷攝)

批評安老政策「碎片化」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主任李志剛形容,香港安老政策「碎片化」,服務繁多,但長者及照顧者未必獲得足夠資訊,亦不易找到合適服務,「好似有好多選擇,但最少要等8個月」。

李志剛特別提及即時服務相當重要,不少長者可能只是短時間內沒有自理能力,如果把握黃金期作訓練,或能恢復自理能力,但家人未必知道如何處理,即使聘請菲傭照顧,亦要等3至4個月,因此家人唯一選擇是將這些長者送入私人院舍。

服務處自7月推出「樂伴同行」計劃,三個月內接獲29個個案,即時提供社區照顧服務,有專人評估長者需時,再安排合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