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認清3種蚊免被叮 預防寨卡從病媒防起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寨卡病毒疫情肆虐多國,染病孕婦更懷疑禍延胎兒,導致「小頭症」。身處亞熱帶的香港,難免滋生蚊患,不時出現由蚊傳播的登革熱、日本腦炎個案。寨卡病毒亦有機會殺入本港,盡早防蚊滅蚊,是堵塞寨卡病毒襲港的最佳防線。

 

醫學界相信,埃及伊蚊、白紋伊蚊是寨卡病毒的主要病媒。最新一種推測是巴西常見、俗稱家蚊的致倦庫蚊,也可能有關連。預防患病,認清楚這3種蚊子,並要加強防蚊措施。

 

食物環境衛生署資料顯示,全世界發現有3,000多品種的蚊,本港錄得超過70種不同的蚊子。常見有白紋伊蚊、致倦庫蚊和三帶喙庫蚊,以及中華按蚊、多斑按蚊等10多種。蚊一般於水面產卵,雄蚊一般只能生存一周,雌蚊能活2至3周。為防被蚊叮,由源頭截斷傳播鏈,最簡單是清理家居及環境中的積水。

 

寨卡病毒相關的3種蚊子習性如下:

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

白紋伊蚊(美聯社)

外形:成蚊在胸背和腳都有白色間條
叮咬特性:雌蚊通常於日間叮咬人,約在日出至日落間。吸血高峰是日落前2小時,次高峰是日出後2小時
飛行能力:不強,平均距離約100米
傳播疾病:登革熱、寨卡病毒
生長環境:孑孓(幼蟲)在所有類形的細小積水處,包括樹洞、空罐、輪呔等。成蚊雖喜在室外活動,但亦會飛進室內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埃及伊蚊(美聯社)

外形:胸背中央有一對弧形白線。腳上有銀環
叮咬特性:白天叮咬最頻繁,並能全天叮咬任何人
飛行能力:強,平均距離約400米
傳播疾病:登革熱、寨卡病毒
生長環境:主要於器皿等人造物品繁殖,也會於天然地點滋生。室內滋生及吸血

致倦庫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

致倦庫蚊(路透社)

叮咬特性:雌蚊只在晚上兇惡地叮咬動物或人

飛行能力:很強

傳播疾病:絲蟲病、西尼羅病毒

生長環境:差不多任何有水的地方(如盛水的器皿和污水渠)大量滋生。每一批卵可多達300顆

資料來源:香港食環署、世界衞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