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時代趨勢的TSA

撰文:程沛玉
出版:更新:
大前研一指出:「在21世紀這個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能生存下來的,不會是善於背誦標準答案的人,而是任何環境都能靠自己的頭腦想出答案,並擁有傳達信息、策動人心能力的人。那些受到學校良好調教的人,一旦沒有答案和範本便什麼都做不了,這群人是最不具價值、生存力最低的人。」那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對培育未來需要的技能,是否背道而馳?
程沛玉

站在前線教育工作者立場,緊密接觸幼稚園到大學的學生,及其家長和老師,眼見這三方教育最重要的持份者都活得「水深火熱」,筆者實在想不到不取消小三TSA的理由。

 

教育局及一眾支持TSA考核的主要理據,不外乎是深信數據有助監察及主導教育方向,有助及早找出不達標的學生,甚至是老師和學校,然後,便能以層壓式,將三者拔尖補底,再然後,便有優秀人才,滿足香港經濟發展,追趕世界水平的需要。如果這方程式是對的,筆者會毫無疑問地贊成。問題是以這種19世紀的腦袋、思維及考核方式,去培養20世紀的人才,以滿足21世紀的需要,還會奏效嗎?

一問:培養人才?

眼見成績不理想的初小學生,特別是讀寫障礙的學生,並非不努力、甚至很聰明,只是不懂閱題(更多時是問題太取巧)、不懂考試技巧,在考測時往往因為小犯錯或緊張而失準。現在的TSA,累及小學課程一年比一年深,過深的課程,著重背誦的教學模式,只是不停製造失敗者,令很多有潛能、有智慧的學生討厭學習,最後放棄自己。更何況,已有很多研究証明,過度學習會損害孩子腦部發展。縱使是小修小補了的TSA,仍然維持這種「重考輕學」的教育模式,只是適合培養大學研究生,犠牲約90%擁有考試以外才能的人,浪費了太多人才。

二問:調整教學?

那有老師需要TSA的數據才知學生的差異?它似乎對非前線管理人作監控更有作用。2015年「全球教師獎」(Global Teacher Prize)得主Nancie Atwell 批評,標準化的考核,只會讓學生專注於取得分數,扼殺了學習興趣,是將教學變為考試的教育制度。她認為「老師不用透過考試來瞭解哪位同學在閱讀上有困難、哪位同學的數學有障礙;老師本來就該知道。。。標準化的課程和考試,除了降低教學士氣,妨礙了老師的教學專業和自主性,什麼都沒做到。」現在面對數字,老師還有心力、時間、空間調整教學嗎?如果老師可放下數字、指標,將操練TSA、批改大量功課、準備考試的時間,改為關心學生、因材施教,不是更能有效培養人才?!

三問:未來需要?

從19世紀至今,很多終身制的職位,已漸漸由合約制或自由人取代;網購及APP程式亦已顛覆傳統服務行業,更有預測,傳統專業如會計、法律顧問等,亦會漸漸被科技淘汰。面對21世紀,很多跨國企業正積極部署轉型,例如有投資銀行預期,業內將有一半職位被取代。正如大前研一指出:「在21世紀這個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能生存下來的,不會是善於背誦標準答案的人,而是任何環境都能靠自己的頭腦想出答案,並擁有傳達信息、策動人心能力的人。那些受到學校良好調教的人,一旦沒有答案和範本便什麼都做不了,這群人是最不具價值、生存力最低的人。」那我們現在的教育模式,對培育未來需要的技能,是否背道而馳?

製造只有成績、學位才是人才的錯誤訊息,只會製造家長、學生盲搶學位的恐慌。說到底,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作為經濟發展的工具、不是將人斬手斬腳,套入一個個經濟所需的模具,而是讓人學會將自己的生命發揮得最好,那自然不管有沒有學位,都可以在不同崗位放異彩,創造整體社會最需要的經濟效益。所以,教育應以剔除孩子學習恐懼,集中享受追求、發掘、掌握知識的樂趣為目的。

 

【編按:作者是昭悅教室的社企創辦人及校長,並為慈善團體副總裁,曾任職公營機構逾十年。】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