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11人患病7人病逝 小腦萎縮症患者盼有得醫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原本任職護士的李巧之,患病10年,現在需要輪椅代步。(張美蘭攝)

小腦萎縮症目前是不治之症,患者只有看着自己、同病相憐的家人病情惡化,生命倒數。

60歲的小腦萎縮症患者李巧之憶述,約10年突然走路不穩,口齒不清,求醫始知患小腦萎縮症。原本任職護士的她被迫辭職,漸漸已無法自己站立,現在需靠輪椅代步。

李巧之透露,家中合共11人患小腦萎縮症,包括妹妹,「現在死剩4個」。由於該病是遺傳病,她擔憂姨甥會步胞妹後塵,「阿妹28歲病發。姨甥現在27歲,很擔心他病發。希望盡快研究到新藥物,他便不病發」。

遺傳引起 20至40歲病發

另一名小腦萎縮症患者、61歲的林蘭,雖然母親同患該病,但因醫學知識所限,她一直不知自己也遺傳該症。林蘭育有41歲女兒及40歲兒子,現在更添兩名外孫女。她自48歲病發,由走路跌跌撞撞,變成現在需坐輪椅代步。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浩然稱,小腦萎縮症又叫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SCAs),屬於顯性遺傳病,即是若父或母患病,下一代有一半機會遺傳到該病症。一般而言,患者常見在20至40歲病發。患者因為有基因變異,細胞內存在一種具毒性的RNA分子。下一代遺傳的毒性RNA分子數目,會較父母為多。他指出,當毒性RNA分子愈多,病發時間愈早。換言之,患者宜尋求遺傳學的專家意見,考慮是否生育。

《一公升眼淚》是真人真事的日記,後來拍成電視劇及電影,讓公眾認識小腦萎縮症。(網上圖片)

小腦萎縮症資料

致病原因:大多數是自體顯性遺傳, 少數為基因突變。 一般患者在成年期發病,發病年齡大部份從二十至四十歲開始。

病徵初期 :

    走路時步履不穩,肢體搖晃;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

中期 :

    說話時發音含糊不清,無法控制音調;    眼球轉動不平順,影像容易產生重疊;    肌肉不協調感加重, 無法寫字 ;

晚期 :

 說話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語言; 肢體乏力, 不能站立,需靠輪椅代步。

治療方法

這是屬於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藥物,治療的重點在復健治療,使患者盡可能維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資料:香港肌健協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