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共居】你平租、我設計 建築團隊尋良心業主 實現港式共居
香港樓價高企,近來愈多人提出共居作為其中一種解決辦法。共居原本的概念是將營運和裝修的巧思,讓房子不只用來睡覺,更是建立生活和人際網絡的地方。但當政府高官提出由政府辦劏房以復興「七十二家房客」的「傳統」、市建局在舊區重建後發展的「納米樓」單位太小放不下洗衣機而另闢共用洗衣房、有建築團隊買下紅磡和旺角的唐樓並出租床位予年輕人,全部都似乎跟「共居」相關。
一直專注於社會設計的建築師組合 HOUR25,亦正實行共居計劃。他們不斷深思如何發展「具香港特色」的共居,真正做到「社區畀錢起自己的樓」。
香港特色的合作社房屋易入門版
年初,HOUR25 獲MaD創不同的「創意產業工作者亞洲交流計劃」支持,到首爾考察社會建築,其中一個目的地是當地以合作社模式經營的村落城眉山。會員認同城眉山的理念便可加入,成員集資以建房子及以成本價出租予有需要家庭,其他設施如學校、超市、社區中心等全部可以共同享用,收益全數用於社區發展,背後沒有大業主和領袖,日常大小決定都得商議直至全部人達成共識。這烏托邦模式在首爾運行了20年。但成員黎永鋒認為,這種形式在香港難以實行:「犧牲個人成就社區的代價太大了。」
上集:【真共居】港建築師考察韓國:在港實現烏托邦式社區,可能嗎?
但非牟利、將房子擁有權和使用權分開的合作社房屋,其實在香港並不是妙想天開。50年代起公務員成立合作社,政府以低價批地,由合作社成員支付房子建築成本。房子的業權歸合作社,居民不能轉讓。現時還有61個公務員合作社未解散。前立法會議員姚松員就多次提倡復興這種建屋模式,以對抗地產霸權,提供可負擔而能長期居住的房子。
阿鋒同意這種模式。「香港人口密集,如果要由居民集資起樓,最少起到40層、200戶才起到一幢。要找200戶相同理念的人搞城眉山模式,等一世都等唔到。在香港,只要這200戶認同房子不能轉讓就可以住在一起。」
提供專業設計服務 吸引良心業主參加共居
阿鋒和他的HOUR25建築師們,正向這個終極目標一步步努力。在40層的合作社房屋真正落成以前,他們已著手嘗試過渡方法。他們正在聯絡一些業主,以稍低於市價的租金租出房子讓他們打造共居,而他們則以比市價略為便宜的價格,提供建築設計服務,特別是當中不少接洽中的房子都是市區舊樓,需要修繕,所以業主都對他們的提議感興趣。現時欠缺的是裝修材料的成本,他們正努力籌募50萬啟動共居。
他認為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搞共居,一方面既能重建鄰里關係,另一方面也有現實需要。「香港現在的居住環境已經太差了,一些基本的私人空間一定要有,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要有自己的房間,這是不能妥協。但除此以外,如果我們能重疊土地用途,如8戶一戶一個廁房廁所客廳,變成共用三個廚房廁所客廳,這除了是讓重建鄰里關係之外,重疊土地用途更能慳地方補貼租金。」
共居不能犧牲生活條件 也不能有業主賺大錢
表面上聽上去,就像市建局說為了慳地方慳錢,新建住宅就要共用洗衣機一樣,但這背後有根本性的大不同。「共居的背後,是不能夠有個大業主賺大錢的。終極目標是用社區的錢做屬社區的房子。」目前亦有一個建築師團隊斥資買下旺角一幢唐樓,將項目名為「書匯」,打著共居旗號以學生宿舍形式出租。也有些比較小規模的實驗,如西環的「大桐共居」招募對社區有共同的街坊,以低於市價的租金入住。
講共居,最難的就是找良心業主。阿鋒覺得,說難不難。曾經跟一名業主傾妥出租三層高的村屋讓HOUR25嘗試共居,但最後臨門一腳業主退縮。他們正在聯絡一些舊區唐樓業主,待塵埃落定時公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