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保育】光影之間的中環街市 保育街市需要軟件的創意

撰文:袁智仁
出版:更新:
丟空13年的中環街市,工程有望上馬,但設計依然有未知數。

屹立在鬧市的中環街市建於1938年,三級歷史建築,包浩斯的風格,當時是東南亞尖端的建築設計。

自2003年關閉街市,一直丟空至今,幾乎沒有對外開放,公眾難欣賞街市內部的建築之美。城規會在3月通過市建局6億的活化方案,拆除面向德輔道中的外牆,並重建為透明牆身,設計圖至今未公開。

走上德輔道的扶手樓梯,厚厚的磨沙玻璃窗,從德輔道中的外牆望向夜幕低垂中環的街道,燈紅光綠,難怪成為世界級攝影大師何藩五六十年代拍攝沙龍的勝地,老香港的象徵。

隨着市建局的清拆方案,中環街市的獨特夜色或難再復見。

除了硬件,營運市集也需要軟件支援。

中環街市關注組在月初提出的中環街市管理建議,參考澳洲的墨爾本市場和西班牙巴塞隆那博蓋利亞市場的例子,由社企方式的中介機構營運空間,並有策劃團隊(curators),結合文化創業和傳統商販的街市,跨界合作,包容並蓄。營運者的商販和店主參與管理,下而上的與市建局和中介機構建立協作「伙伴」關係。

關注組建議街市的地下為美食中心及街市攤檔,販賣民生所需的新鮮食物;地下中庭可作文藝和音樂的活動;二樓和三樓則預留給文藝創作和社區用途,可鼓勵青年創意,並融合地區的發展。

(攝影︰林曉敏)

中環街市被清拆的面向德輔道外牆,將改建透明牆身。
窗外鬧市的燈光。
被清拆的外牆是包浩斯建築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