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一腳踢辦生死書店 跟讀者研死談生:死亡不應是禁忌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人離不開生死,但不少人仍忌諱談及。今年九月成立的「義守書社」卻以生死作主題,成為本港少有專門搜集跟生存及死亡相關書籍的書店。其中2名主力打理書店的老闆,竟是90後青年。他們說,生死總要面對,及早思考,準備如何自處,「當佢(死亡)發生,就會淹沒你,諗唔切。」
攝影:高仲明

「義守書社」選址非在鬧市,而是柴灣的一角,讓人靜下來,思考生死。

與死亡保持距離 及早準備

佇立在東區醫院與歌連臣角墳場之間,位於柴灣樂翠臺商場內的「義守書社」彷彿地理上已跟生死相關。走進這長廊式書店,迎來右邊三塊大型告示版,分別寫著:「終有一死」、「身不由己」及「好好活下去」,而在「好好活下去」告示版上,還貼有多張讀者留下的便利貼,寫滿對生命的期許。

店內書籍亦按這三句作為主題而分類。書店負責人阿祝和Ken表示,這三個告示版代表著三個階段,希望讀者踏入書店,在長廊往回走動時,可由悲觀走向樂觀。阿祝說:「只要突破到『身不由己』,就可以『好好活下去』。」

+2

書的擺位他們亦自有一套想法。不盲從主流,他們即使劃分書籍的子分類,都不按傳統「文史哲學」,而是按議題細分,例如戰爭、赤貧、情緒健康、環保、動物生死等。

約200平方呎空間內,只有其中一邊置有書架,設計格局跟坊間書店截然不同,反而像展覽室。另一邊則是留白的牆,即使書店實際空間不多,感覺也不侷促。店內更擺設數張椅子,深處備有低台,能讓人坐下來,慢慢閱讀,細味書卷內的一文一字。

一切的心思布置只為走進店內的人,能有空間思索生死。他們說:「生死有個特徵,冇發生你可以唔諗,距離可以好遠,但當佢發生,就會淹沒你,諗唔切。」

他們認為,大部份人談及死亡時,多數只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未曾面對就置之不理,另一種則是面對過往就被情緒困擾,兩者均很極端。阿祝說,人應該與生死保持恰當的距離,不能完全不聞不問,但亦不要沉溺生死討論當中,「開書店嘅意義,係想啲人早啲準備老病死。」

阿祝﹝左﹞和Ken﹝右﹞均說創業期間沒有什麼大困難,但至今仍在思索如何有穩定收入,又能確保書店質素。

開業前被行家勸退 至今仍未能維生

今年9月書店開業,在此之前阿祝跟Ken籌備9個月之久。皆因他們只是大學生,都是門外漢:阿祝正修讀風險管理科目,而Ken則正修讀統計學系,過去均沒有開辦書店的經驗。雖然籌備時,他們去過書店講座,向出版界前輩請教,又走到本港、台灣不同書店實地考測,但都吃過不少苦頭。

他們憶述,試過向台灣發行商局訂書,因為他們是新人,溝通不善,延遲了一個月還未收到訂書;又試過因訂書數目過少,未能安排送貨,要到不同的發行商、出版商之間「左撲右撲」取書。

期間,不少行業前輩前來勸退:「好難做架,我勸你都係唔好做喇。」不過,初生之犢不畏虎,人家覺得不行,他們偏要去做。阿祝說:「都係帶住想挑戰心情,渡過呢幾個月,其實係唔理性。聽咗好多好多潑冷水,反而唔知點解逆向build up咗信心。」由採購、設計、裝修、帳目管理,一手一腳自己來,他們最終成功開業。

不過,能否取得盈利,一直運作下去,至今是他們在思考問題。阿祝說,他們想摸索一套新模式,既能維生,又不會扭曲當初開業的想法,「原來書可以用來做背景,做啲好高利潤嘅嘢,好似賣珍珠奶茶咁,但我哋又唔想喎,賣一手、二手書賺30蚊,但有幾多人買書?仲係諗緊,好困難階段。」

經歷摰親離世 反思死亡意義

阿祝堅持開書店談生死,全因他曾見證死亡。一年多前,阿祝的嫲嫲因為慢性病逐步喪失身體機能。阿祝在學校跟醫院來回奔走間,看着痛苦的嫲嫲,反思生命的意義。他說:「好似一個俾人舞來舞去嘅病人,拮佢、抽血」。

在嫲嫲彌留一刻,搶救與否,竟是由他這位晚輩來決定。阿祝說:「因為搶救與否嘅安排,長輩已經鬧哂交。佢哋之前冇傾過,有啲覺得唔好喇、太辛苦、唔好插胃灌,有啲就覺得唔救就係不孝。」這些經歷令他醒覺,生與死不能待至即將發生的一刻才開始討論。

對於Ken來說,生死意義在於如何活得精彩,工作與讀書也應按自己意願,非按社會主流價值、人云亦云般過活。他說:「生死出發點 ,係由出生到死中間, 我地點樣好好活下去 。」

你又會不會踏進書店,探索生死的意義?

守護書的價值 

這兩名90後生死書店,一個着重「生」,一個着重「死」。由古至今,跟他們一同着重生死的同道中人,將他們對生死看法化為文字,編寫成書。而阿祝跟Ken希望將這些書本都收在這書店中,跟每一個進來的好書人,一同思索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