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聖誕】商廈中80載的俄東正教會 聖誕不是12月25日?

撰文:陳芷慧
出版:更新:

香港少數族裔主要有尼泊爾、泰國、印度、日本等等,就是不知道香港有一小撮俄羅斯人,少得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不能清楚地統計,而俄羅斯駐港總領事館指香港有2500位俄僑。然而,甚少人知道,原來香港有一間80年歷史的俄羅斯香港東正教會「香港聖彼得聖保羅教堂(莫斯科宗主教區)」。他們沒有古舊而華麗的座堂,卻默默無名,一直屈縮在西環帝權商業中心。聖誕臨近,甫進教會,卻不見任何聖誕裝飾。難道東正教徒不慶祝聖誕節呢?
攝影:陳芷慧

即使在香港,東正教女信徒在聖殿進行聖誕節儀式中仍需包頭。(香港聖彼得聖保羅教堂相片)

東正教依循「儒略曆」遲西曆兩周

基督教與天主教,分別有牧師和神父,而東正教則有司祭。香港東正教會的司祭Denis Pozdnyaev,今年在香港工作經已第14個年頭,已習慣解說:「基督教徒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是基督教,東正教徒也是基督徒。」東正教與基督教及天主教其中一個不同之處是,東正教依循的不是西曆,而是儒略曆。(Julian Calender)。司祭:「儒略曆與西曆相差2星期。我們的12月25日,是西曆1月7日。」俄東正教徒早已習慣「平行時空」生活,左右腦已有兩種曆法的日期,「例如今天西曆22日,不是真的12月22日,而是12月8日。」

司祭Denis指俄東正教徒於西曆1月6日晚上至翌日凌晨。

東正教

基督教大分裂之後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為中心的一個宗派。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基督教(新教)被稱為基督教三大宗派。東正教會認為,他們才是至公、至正,由耶穌基督門徒傳下來的教會,並且保存古代基督教最原始的教導和傳統,因此自稱「正教」。因為君士坦丁堡位於東方,所以「正教」又稱為「東正教」。

他們會歌唱俄文聖詩。(香港聖彼得聖保羅教堂相片)

1月7日凌晨慶祝聖誕

因此,東正教徒在1月7日才會慶祝聖誕節啊!所以,現在東正教會還未佈置。聖誕當中,香港的東正教徒都是在教會中安靜中渡過。「俄羅斯東正教聖誕儀式,都在1月6日晚上開始。我們會播放音樂,唱詩歌,一些簡單的儀式,吃一頓飯,三小時左右,1月7日的凌晨就會完結。」記者:「那1月7日還有什麼活動?」司祭:「冇喇!大家返家補眠。」記者還要一廂情願,「也好啊!在香港的東正教徒,可以慶祝2個聖誕節。」司祭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地提醒:「其實我們只有一個聖誕節,西曆1月。當然,某些在香港俄羅斯人也許會和朋友在西曆12月25日開派對,沒有宗教意味,教會不會禁止的。」然後,他又欲言又止,再說,原來東正教在聖誕節前40日開始齋戒,不能吃肉、牛奶、雞蛋等等,「因此,即使西曆25日開派對,也不能大魚大肉呢!」

儒略曆

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採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執行,取代舊羅馬曆曆法的一種曆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

東正教會與一般基督教一樣,會與小朋友重温耶穌降生的故事。(香港聖彼得聖保羅教堂相片)

蘇聯時期禁止慶祝聖誕?

在俄羅斯,有超過70%的人慶祝1月7日的聖誕節,只有6%的俄羅斯人慶祝天主教西曆12月25日的聖誕節。然而,司祭說:「非信徒的俄羅斯人不太重視聖誕節,對他們而言,只是假期玩樂,他們反而更大肆慶祝新年,而信徒更重視復活節,亦有各款傳統食物。」記者不信,問他可有難忘的聖誕,他笑了一聲,搖搖頭說:「沒有。」母親可會烹調聖誕傳統食物?「不會。沒有聖誕傳統小食。」


俄羅斯重視新年多於聖誕,也許與1917年俄國革命後,蘇聯政府(1922-1991年)禁止慶祝聖誕節75年有關。然而,司祭指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只是禁止政府人員慶祝聖誕。至於教會及普羅大眾,只是受到些少限制。」如教徒家庭不准在街上,只能在家裏唱聖誕歌;還有,教會只能在教堂內傳福音。「但政府好難禁止全人類慶祝聖誕呢!」他說要多謝德國把聖誕樹的文化傳過來俄羅斯,「周圍都種滿聖誕樹啊!」司祭說話時向來語調平淡,表情不多,但提起聖誕樹,卻有點肉緊,「我要說樹!樹!樹!」

1975年蘇聯時期的聖誕卡,聖誕樹上是共產黨紅色的五角星。(資料圖片)
1972年蘇聯時期新年賀卡,政治味道極濃厚。(資料圖片)

聖誕樹上「星星」小插曲

在俄羅斯,聖誕樹名叫「新年樹」,當地人用以慶祝新一年的來臨。他說必說聖誕樹上的八角星。八角星,是教徒用以象徵耶穌在伯利恆出生時天上的那棵星星匡,「但蘇聯政府竟要求把樹上的八角星,換成共產黨的五角紅星。」對於蘇聯政府「小學雞」的做法,司祭說時不禁反反白眼,「起初,人民好憤怒,但到50年代大家也習慣了,大家都用其他東西紀念耶穌降生。」因此,現在甚少人記起原來那顆星的意義。

他說現在的俄羅斯聖誕節,街頭上也是充滿節慶氣氛。從高處遠眺,無論是摩登大樓,抑或民房小屋,細緻如一隻煙窗、馬路旁的樹,都圍著燈飾,像用幻彩的燈勾畫整個城市的輪廓。晚上十時,莫斯科基督救主教堂的鐘聲響遍,歡樂氣氛中出現莊嚴的畫面,幾千位信徒進到教堂。充滿拜占庭特色的教堂,也會赤裸裸地放一株聖誕樹,卻沒有裝飾;舖地蓋地的金色壁畫,主教和數十位司祭也身穿金袍,袍上繡上各位聖人和耶穌的事績故事,他們捧着的蠟燭也雕滿花,主教會以拉丁文誦讀經文。

司祭設計中式裝潢、寫日記 融入本土

這些禮儀在香港變得簡單,司祭在與神有關的節慶上也會穿金袍,但沒有特別款式。而且教堂如「大屋搬細屋」。一千呎如一磚豆腐的單位,沒有預期中俄羅斯東正教堂那種讓人睜不開眼的漫天金燦和天花亂墜,而是以簡樸的木作主調--只有一塊簡約的中式屏風。在俄羅斯的聖誕節,三十多位司祭們都會從中庭捧著蠟燭,慢慢地步走到內殿進行儀式。但在商廈的教堂,只能參考「本土」劏房做法,用屏風劏開正殿與內殿。唯一有點俄羅斯東正教堂味道的,就是牆上掛滿古舊的壁畫,有些甚至有三百年歷史,都是世界各地東正教會送來的禮物。這裏就是一個俄羅斯東正教堂小人國的微型版。

司祭指着屏風,略帶自豪地說:「這裏的裝潢是我設計的。」為了融入本地,司祭不但將教堂以中式設計,還改了一個充滿詩意的中文名字「遲秋農」,「是這裏的中國司祭給我起命的。」他還撰寫及出版中俄譯本的日記,從立法會選舉後感、至教會收到一份禮物,他都記在本子裏,「因為香港人總是好奇俄羅斯人在香港如何生活。」

司祭Denis Pozdnyaev將教堂以中式設計,融入本土。
福音書與東正教的十字架。東正教的十字架是「完整」的版本,平日所見的是簡化版。

俄革命、日本侵華 俄人南下來港

司祭Denis指,因為曾經到香港旅遊,喜歡香港。主動向教會申請來港服職,實習期間其一科目就是俄羅斯東正教會在香港的發展史。原來,早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大批在中國北部的俄羅斯人逃難到中國,30年代日本侵華,俄羅斯人南下來到香港。1933年,中國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團主管維克托(斯維亞金)主教派遣在北平侍奉的司祭來到香港,成立教會聚集香港俄僑。

這幅壁畫已有三百年歷史。

小眾中小眾 香港沒有一間好吃的俄菜館

83年後的今天,香港有兩間被認可的東正教會,另一間則來自希臘。現時聖彼得聖保羅教堂有40位會友,30位是俄羅斯人,10位是本地華人,「我希望將來會更多。」司祭說語言不通,亦不會報佳音,難以融入社會。因此,俄羅斯人在香港,依然是小眾中的小眾,司祭說在這裏甚至找不到一間正宗好吃的俄羅斯菜。「蘇豪區有一間俄菜餐館,從前還不錯的,現在水準下降,而且太貴。」若非舉家來港述職,有太太下廚,否則多年來他不能吃一頓家鄉菜。

記者問:「當你介紹自己是俄羅斯人,香港人有什麼反應?」司祭說:「他們都好驚訝,經常會問很多關於俄羅斯政治、皮革、食物等等。」香港人對他們的興趣,猶如在海洋公園中親見企鵝一般。14年後的今日呢?「冇分別。香港人依然表現好驚訝。」俄羅斯人與歐洲人一樣,白皮膚,金髮藍眼,香港人難以一眼辨出他們是俄人,他們就像電影《變種特攻》的異能人士,隱藏在我們中間卻不形於色,「但我大部份情況下,能一眼辨認出俄羅斯人,9成準,或許是同鄉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