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程式女生:「編碼」是中英文外第3種未來生存的必備能力

撰文:仲欐因
出版:更新:

「大家有做過蛋糕嗎?做蛋糕需要什麼材料?雞蛋、麵粉、忌廉、糖……然後呢?沒錯!要把材料攪拌好,才能放進焗爐。看看這個食譜,只要一個個步驟跟着做,就能做出美味的蛋糕來,這就是procedure『程序』了。那我們什麼時候會吃蛋糕呢?應該是生日吧?當我們生日,我們就可以call這個procedure出來了!」「Yeah!」小朋友個個眉開眼笑,興奮拍掌。
上環這個小課室裏,小朋友在焗蛋糕、踏單車與刷牙等日常生活細節中領略大人眼中的怪獸——coding(電腦編碼)編寫程式的樂趣。令這群「小怪獸」快樂地上課的,是First Code Academy創辦人辛婥琳(Michelle)。
攝影:吳鐘坤

運用日常生活事物,編寫程式並非艱深的「火星文」。
領袖要推動團隊前進,但也不必刻意扮演「魔鬼」角色,Michelle認為最重要是找到適當的方法與隊員相處。

「我在三藩巿工作時最深刻的感受是,當地人真的非常擁抱創新和創造者思維,他們深信創造可以帶來改變,從而達致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曾在高盛擔任股票分析師,25歲時學習編碼並轉到矽谷從事程式工作的Michelle,看見今天小朋友學習編碼猶如海綿一樣吸收,笑說自己已屬於the old generation。「小時候我們亂寫亂畫,紙和筆便是釋放創意的工具,今天的小朋友在iPad和tablet中成長,創意工具便變成了編碼。」確信coding是中英語文外第3種未來生存必備的能力,並欲把外國的創新精神帶回香港,Michelle於2013年回流創辦教育機構First Code Academy,為6至15歲兒童提供編碼課程,業務至今已發展到新加坡。

編碼 = 邏輯 + 創意

(上)培訓小小程式員,院內課室以Musk、Zuckerberg及Tesla等命名。(下)除了編碼,小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創意設計以3D printing技術打印成真。

本身對數理一向有濃厚興趣的Michelle,認為不少人對編碼均有誤解。「編碼其實並非以數學主導,更大部分是關於邏輯和創意思維,不論小朋友或大人,都無需因為數學成績不佳而在編碼的大門前止步。」Michelle解釋,所謂的邏輯和創意思維,其實是一個from WHAT to HOW的過程。「假設製作一個App,我們需要構思製作它的目的——即是有什麼功能,這便是一個創意訓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念,例如男生就會想做一個籃球遊戲,我從不打籃球的便不會有這個構思,這便是WHAT的階段。決定了做籃球遊戲後,便要思考如何令籃球移動和計分,這便是考驗邏輯思維,HOW的部分。」Michelle指,即使當初對編碼沒興趣的學生,經過WHAT to HOW的過程,也會因一手一腳把念頭成真而獲得成功感,從而激發起學習興趣。有些學生甚至本來對上學無甚興趣,卻能在First Code Academy的課室裏自得其樂,令Michelle相當鼓舞。

編碼是人所共知的大趨勢,Facebook教主朱克伯格大學時便創立公司,還有許多少年得志的矽谷故事,這是否等於愈早學習編碼便愈有優勢?就Michelle的觀察,小學生與中學生最大的分別在於學習心態。「6至8歲是學習的好時機,因為編碼對這年紀的小朋友來說只是一場遊戲,他們是最能享受學習過程的一群,可以單純、毫無包袱地追求創新,一切只為好玩。」因此,Michelle的課程同樣以好玩為先,教授小遊戲、動畫和App的製作,而且沒有「功課」,小朋友上完課便能輕鬆回家。論及創新科技發展,香港和新加坡向來不遑多讓,在星、港均有分校的Michelle,認為編碼對兩地小朋友而言均非難事,因為兩地學生的數理科學能力俱佳,而且上課時已慣於使用電子產品,因此學習時特別容易上手。

做好教練 比做好人重要

在港打下業務根基後,Michelle轉而到新加坡發展,現時兩地員工共14人。年輕、女性、科技、創業——4個關鍵字令Michelle不時獲媒體關注,最近更成為Facebook #shemeansbusiness女性創業家支援計劃的其中一個品牌故事,然而掌聲和肯定,有時未必為女性帶來好處。Facebook營運總監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就曾在《挺身而進》(Lean In)一書中提及,因為積極進取的態度打破大眾對女性的固有形象,所以女性事業愈成功,便愈容易變得「不受歡迎」。問Michelle可有感受?她瞪大眼,認真而堅定地說:

「Women are easy to feel that we need everyone to like us. Giving up on that is empowering.」

「作為領袖,being nice並非我的工作,我的職責是帶領團隊進步,發掘隊員的潛質並且協助他們成長。好比上游泳班,教練不必要和善地與所有學員做朋友,一個好教練的定義應該是,他或她有能力推動學員每次上課都能突破自己。」領袖特質說來容易,但女性要實行卻往往礙於心理包袱而糾結不前。這個聽來有點「硬」的答案,正好給予女性在工作上剛、柔難以拿捏的啟發。

Michelle走遍課室細看每位小朋友的進度。
女性容易傾向希望人人都喜歡自己。拋開這個念頭,其實可能得到更多。
First Code Academy創辦人辛婥琳(Michelle)
(上)FAC的學員去年參與AppJamming Summit 2015,與其他地區的青少年在App比賽上一較高下。 (中)儘管暑期課程1節為時2小時,但小朋友到最後還是會「玩」到不捨得離開。 (下)還未夠鐘上堂,小朋友已經坐在課室外討論project,氣氛自由。

作為科技業女性,Michelle認同行業至今在全球仍存在很大的性別鴻溝,而她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缺乏成功典範。「其實有數據顯示,企業的初階軟件工程師男女比例是均等的,只是在通往高層的道路上女工程師逐漸流失,這又導致初階女工程師往上望時失去目標,形成循環。」Michelle指,在編碼面前,男女能力上並無差異,要讓更多女性有信心在科技行業發展,社群的支持十分重要,舉例香港的「Women Who Code」和新加坡的「Tech Ladies」,就是讓行業內的女性互相認識及支持的好平台。而作為傳授科技知識的導師,要不停追蹤科技變化再授予學生,這也是Michelle工作上的好玩之處。「創立教育機構,我們十分重視學習,除了課程會緊貼蘋果與Google的新技術而不斷改良外,我們亦會培訓非教學的員工。」 

Michelle笑說創業像「湊仔」,一開始出盡法寶務求讓「孩子」生存下去,到現在「孩子」3歲,她依然不放心。她形容現時業務的挑戰,亦是她未來專注的範疇,是要扶植更多領袖,讓公司可以在她個人的「牛力」以外獨立營運。「從前擔心它會無呼吸,現在會行會走又怕它會跌死,但到這個階段,我想我是時候學習放鬆,專注培訓更多領袖參與決策。」身為First Code Academy的領導和導師,對小朋友洋溢一臉童趣的她,既要剛強推動公司成長,亦要以愛心耐性教導學生,更要保持觸覺吸收日新月異的科技知識。挺身而進,Michelle本人就是佼佼者。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