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梅子林村】打風落雨唯一小徑淹沒 村民只有乾等營救

撰文:陳霄澤
出版:更新:

晉朝文人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講述世俗的漁人誤闖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後來漁人意圖重返故地,卻始終不復得路。現實中的香港,亦存在着一處真實的世外桃源。
四百多年前,吳姓客家人扶老攜幼來到馬鞍山,海拔130米處,於幽幽山谷中建立「梅子林村」。村民一直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不過,桃花源可以選擇遠離煩囂,安然地生活,真實的桃花源,走到21世紀,卻必須面臨逐漸「發展」與「消亡」的抉擇。
攝影:林振東

進村的路兩旁曾經是梯田,但如今已經荒廢,變得雜草叢生。

路沒有車 村沒有人

從馬鞍山富安花園出發,越過及腰的欄杆,邁上石級便來到梅子林路,沿着陡斜的公路上行45分鐘,就看見盡頭的露天停車場,旁邊佇立着一塊寫有「梅子林村」的路牌,詭秘地指向幽深林木中,只容許一人通過的小徑,沿路沒有路燈,每逢夜晚小徑便會漆黑一片,偶然還會有野豬和蛇等小動物出沒。

71歲的梅子林村村長吳水清,坐在村口等候記者,身旁還有7隻唐狗,他說:「呢條路就係梅子林村嘅主要通道。」他因有腳患,走在濕滑不平的山路時,有點步履蹣跚,不一會兒已汗流浹背。村民出入都靠駕車,可是村內卻偏偏沒有車路,所以每次只好把車停泊在村口,徒步入村。

1950年代出國潮 留下梯田和果園

沿小徑走約10分鐘,依舊渺無人煙,只見數棟村屋矗立於遠處開闊的土地上。村長解釋,日頭時年輕人都出外工作讀書,老人則去飲茶打牌,所以大部分時間,村內都空無一人。他回憶兒時,每家每戶都是農民,鄰里關係甚為親近:「以前呢度全部都係梯田,上面仲有種禾同果園。」直到1950年代,村民為出外賺錢離開村莊,久而久之,農田便逐漸荒廢,只剩下零落的柚子、香蕉和黃皮樹,若行山客沒採摘果實,便會爛在一地。

村長離村時,只得17歲,隻身遠赴英國「洗大餅」,後來在當地成家立室,育有三子五孫,晃眼就40年。直到1992年,年過半百的他,竟開始懷念故鄉,豈知村莊早已人去樓空,破落的舊屋隨處可見,宗祠側室亦只剩倒塌的磚牆。站在阡陌之間,陪伴他的,只有他和大哥養的七隻唐狗。

從高處眺望梅子林村全景,發現村莊正好被群山環抱,祠堂後更有高山座立,是名副其實「有靠山」。現時村莊約有50人居住,大部分是老人,其餘都是外來租客,不少租客解釋,他們因為厭倦都市煩囂,舉家搬到梅子林村,除了為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優美自然環境外,也希望小孩多親近和認識大自然,他們說,山上的小溪偶然會有蠑螈和螢火蟲出沒,證明村莊環境污染甚少,是絕佳的「自然教室」。

吳村長說,不少村民想重修宗祠,可是基於各種原因,如今只有部分完成重修,其餘依舊日久失修,破爛不堪。

「發展」與「保育」的掙扎

可是,自2006年起,梅子林村便流傳有大型發展規劃,雖然至今依然未有落實,但村長指,隨着村內人口老化,為避免遭「殺村」,發展村莊似乎是唯一途徑,但不少租客卻擔心一旦有發展商進駐梅子林村,大興土木,美麗的自然環境勢必被破壞。「一係發展,一係就等死。」村長無奈地說。

村莊生活:冇自來水、冇排污

村內生活不便是導致人口稀少的原因之一。過去70多年,水務署以「距離市區遠」、「人口少」和「不符成本效益」等理由拒絕安裝自來水系統,只願接駁並定期維修管道,將山上的山坑水引到村內,可是山坑水大部分來自雨水,少雨的季節,部分村民依然需要提着水桶,走出村莊到山腰的引水道取山水。

村長指儲水池經常受污染,除了行山客和小動物會浸在池內消暑外;每逢秋分落葉時,池水更會被枯葉染色,「沖出嚟啲水係好似功夫茶咁嘅顏色。」爭取多年後,水務署才在月前為供水工程進行勘察研究,但會否安裝自來水系統依然是未知之數。

此外,村內排污問題亦一直未有妥善解決,村莊與沙田污水處理廠距離約2.5公里,因此過去村內污水無法運送到污水廠,而須使用蓄糞池解決排污問題,但村長指蓄糞池偶然會發出惡臭,不少村民家中還有廁所堵塞的問題,污水都無法排走,有時候甚至是好幾天。因此若要發展村莊,人口增加,蓄糞池顯然無法長遠應付。

雖然當局現計劃將污水廠遷至距離村莊1,400米的岩洞,但當局估計污水廠需等到2027年方正式啟用,村長和村民得知消息後,都不禁慨嘆:「都唔知有冇命等到佢啟用。」

梅子林地處偏僻,居民日常都要外購石油氣。某屋門外堆放大量空石油氣罐。

一條行車橋的重要性

村長說不少原居民都有地,亦有心重建發展,但難關重重。申請建築批文手續繁複,當局亦有環保和污染問題等考量,申請往往要一年半載,「有人18歲開始申請起屋,依家都30幾歲,仔都生埋,間屋都仲未起到。」

「其實最緊要係條行車橋,有好多事都解決到。」村長一直強調行車橋的重要,重建村莊涉及大量工程,若車輛無法進入村莊,運費高達30萬,且費用可能持續增加。另一原因是安全問題,村民出入靠村口小徑,否則要走一小時山路出西貢或沙田市區。

每逢雨季,小徑更會被雨水淹沒,恍似湍急的黃河,就連救援車輛也無法進入,村民只有乾等幾小時直到水位漸退,救護人員方能進村營救。

村長當年自資搭建約13呎寬、8呎長的臨時行車橋,原以為可造福村民,豈知政府竟以佔用政府土地為名,勒令於2012年清拆,村民持續爭取改善道路情況,至今依然毫無進展。

村長帶着記者原路離開,走在半途,他忽然站着,遙指對面山上的瀑布,說:「以前嗰度附近有條姓劉嘅村,後來都冇晒人。」記者看不到村莊的痕迹,只見遍野林木。  

無人的時候,村長的家全靠唐狗守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