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太平清醮|郭錦記第二代科大讀書未能適應:長洲小朋友純樸啲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長洲專製平安包的「郭錦記」,已由第二代郭宇鈿(Martin)在2017年接手。他在千禧年入讀科技大學工學士課程,此前一直在長洲生活的他,在入學首年仍未能適應大學生活,幸而上莊(運動攀登學會)、到北京的清華大學交流半年,以及去德國公司實習半年的經歷,都讓他更能學會待人接物等技巧,成功取得踏入社會的「入場券」,現在他「講唔到帶到啲咩返嚟香港,但視野係開闊咗」。

他鼓勵學生在大學選科時,可因應自己的強項和興趣選科,亦不用擔心讀的科目與將來職業無關,他便是一個例子證明「讀嗰科唔代表一定要做嗰行」。

離鄉別井出長洲入科大:嗰陣覺得咩都唔慣,融入唔到

在長洲土生土長的郭宇鈿,在2000年走出長洲,升讀科技大學。「離鄉別井」地到大學讀書並住宿,他分享當時覺「長洲小朋友純樸啲,冇咁多物欲」,所以在入學第一年,尚未能適應到大學的新生活,「嗰陣覺得咩都唔慣,融入唔到。」

除在大學社交外,他坦言學術方面亦遇到不少挫折,因在長洲多用中文授課,而在大學則全以英文學習,這讓他比同學要花更多時間讀書。

中學發現邏輯分析能力較強 遂揀機械工程 結果「上堂成日都瞓覺」

郭宇鈿在中學時,便已發現自己的邏輯性較強,因此在大學選科時,就選了都機械工程,但在讀了一個學期後,他覺得對機械興趣不大,「嗰陣上堂成日都瞓覺」,這便讓他反思究竟應否繼續勉强讀下去。

最終他的選擇是,寧願轉系也不將就,這便轉去電子工程學系。在轉到心儀的學系後,他終於尋回讀工程的興趣,更覺只讀電子工程都不夠,因而申請雙主修學位,兼修其有濃烈興趣修讀的計算機工程學。

到清華大學交流 再到德國電訊公司做實習

郭宇鈿的同學用三年時間(舊學制三年)畢業,而他則用了四年時間。皆因他除了在科大讀書雙主修課程外,更在第二年申請用半年時間到北京的清華大學交流;在大學最後一年修畢業論文課時,他則再用半年時間到德國的電訊公司做實習。回想大學時的四年時間,他並不覺得比別人多花一年時間畢業是浪費時間,「得着比人哋多更多。」

他分享當年到清華大學交流的經歷,因喜歡山水旅游而非人工建築物,因此他從日本、美國、澳洲等云云國家中,選擇到中國的北京交流,他稱「嗰陣一申請就批咗」,當時7所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各有2至3個學生到清華大學交流,「嗰陣冇咁多競爭,報嘅學生唔多」;他慶幸當時有選擇去交流,「講唔到帶到啲咩返嚟香港,但視野係開闊咗。」

不後悔接手家族生意的決定 覺成績不錯:令屋邨舖頭仔變入屋

在畢業後,郭宇鈿花10多年時間,在一間小型金融公司拼搏,逐漸升職至高級管理層,而公司亦開始發展成大型公司並上市;但就在此時,他決定回到家族生意「郭錦記」幫手,他坦言並不認為在事業高峰時,捨下工作接手郭錦記等於浪費前10多年的工作經驗,因覺這些經驗都可在營運餅店時應用到。

回想起當初的決定,他認為不應想成「有冇做錯呢個決定」,而是要問自己「後唔後悔做呢個決定」,因如果覺得做錯決定,便會一直怨天尤人,但後者則是一個選擇,「而家睇返唔覺得後悔。」這個決定讓郭錦記三字得以繼續存在,他指雖然剛接手的頭一年有好多挫折,但他深信Can-do spirit,「冇嘢係唔得,只係肯唔肯去做」,他認為現時接手後的成績不錯,令郭錦記從「屋邨舖頭仔變到比較入屋」。

勉勵學生就自身強項和興趣選科:讀嗰科唔代表一定要做嗰行

DSE中學文憑試快將在7月放榜,他勉勵學生在大學選科時,「睇下自己強項喺邊到先選科,讀嗰科唔代表一定要做嗰行。」像他就是讀工程但之後從事金融業,但他仍無悔讀工程,因這既是他的强項,亦是興趣。

他表示,讀大學是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的入場券,在大學的環境中,教會其如何待人接物,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技巧,他建議大學生可在大學生涯中多參與有興趣的活動,如上莊、交流及實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