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家訪離院長者 再度住院減47%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醫院常客多為長者,假如每個年長病人離開醫院後,因小事又再次使用急症室服務,相信會對醫院造成一定壓力。
香港港島西醫院聯網透過「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為長者提供各方面的協助。結果顯示他們接受服務後,再次到急症室求診和緊急入院比例,分別下降了40%及47%,而每年潛在節省費用為港幣2250萬元。

「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不但能減低年長病人重覆使用醫院的機會,亦有效節省成本。(Getty Images)

隨年紀愈來愈大,長者身體毛病也愈多,加上他們對疾病認知有限,經常進出急症室求診和覆診。然而醫院人手緊絀、急症室、內科病床長期爆滿,如果病人將原本能自己處理的狀況也帶到醫院,相信醫護人員會忙到不可開交,整個醫療體制的效率也會大大降低。有見及此,近年醫院聯網就推行社區支援服務,長者出院後,醫護人員進行家訪,減低他們重覆到醫院。

左起: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莫穎儀、陳婆婆、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陸嘉熙(左至右)。(張善彤攝)

個案:3個月探訪8次

參加「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的陳婆婆,現年77歲,患有高血壓及高膽固醇。2015年1月,陳婆婆因腳痛到急症室求診並留院一晚。出院後3日,醫院就安排個案經理家訪。3個月內一共探訪了陳婆婆8次 (包括一次物理治療師),每次約半小時。陳婆婆憶述:「個案經理很好,為我設計日常拉筋動作,又教我如何上落樓梯,3個月後我就毋須用手杖了。」她又表示,護士留意到家中浴室不合規格,請專人改善,種種事情令陳婆婆變得安心又放心,但她希望政府能多撥資源到長者及相關機構,繼續推行此服務。

重返急症室減四成

馮堯敬醫院進行了一項研究統計,由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比較1090名年長病人參加支援服務前後6個月,重用醫院服務情況。結果顯示,到急症室求診的比率下降了40%(由1.7次減至0.9次)、緊急住院的比率減少了47%、住院日數亦減少了31%(由6日減至5日),此外,參加病人的自理及行動能力也有明顯改善。

監督病人服藥的情況,可有效減低因未有定時食藥令病情翻發,重覆求診的機會。(Getty Images)

港島西醫院聯網自2012年4月起,有4間醫院推行「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包括:瑪麗醫院、葛量洪醫院、馮堯敬醫院、及東華醫院。為超過5000名剛出院的長者提供服務,對象主要是60歲或以上高危及家中老人。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陸嘉熙指出,「高危病人意指有較大機會重覆使用醫院服務的病人,護士會在內科病房評估合適病人,4年來已評估超過1.2萬名病人。」陸醫生續指,由於內科病房的病人,病情最為反覆,因此服務最先在內科展開。他表示,下一步計劃尚未有定案。如有資源,或會推廣至骨科。

家訪教授基本照顧常識

醫院找到合適對象後,會安排個案經理於病人出院3個月內定時進行家訪,馮堯敬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莫穎儀解釋,現時港島西醫院聯網總共有5名個案經理,由職業物理治療師、護士、及其他專職醫療同事組成。個案經理於家訪期間教授疾病知識,好讓病人出現突發問題時,自己及家人可先自行處理,而不必前往急症室求診或住院。另外,個案經理亦會為病人檢查身體、留意身體健康狀況、監察服藥情況等。醫院內部每星期都會開會討論每個個案,商議是否應縮短或延長服務時間。每隔3個月,亦會檢討服務的成效。

張國柱。(資料圖片)

張國柱:宜延長服務

立法會社會福利界議員張國柱認為,「支援長者離院綜合服務」的概念相當好,但資源嚴重投放不足,令銜接服務及整體計劃做得不夠好。張解釋服務只有3個月左右,之後要尋找承接服務 (如送飯服務),但現時這類服務相當不足,令前期和後期服務不能承接,變相只是一個中介服務,給予長者錯誤期望。

張國柱又指,相比護理及監察食藥,生存問題更重要。但離院綜合服務會加重了送飯人員的負擔,「原先送飯服務已嚴重短缺,現在還要額外加重他們的負擔,相當辛苦。」他續指,大部分的長者一旦接受送飯服務,就不能「斷纜」,即使在3個月內教導他們護理、清潔、煮食技巧,其實作用不大,「要在12星期內能康復的長者不多,而且又有幾多獨居長者能完全明白護理方法,不會重蹈覆轍呢?」張國柱認為,如能投放更多資源到社區照顧層面,包括送飯、清潔、健康護理服務等,將令銜接服務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