孖女狀元公屋尖子齊讀港大醫科 盼日後參與人道救援工作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莘莘學子開學之際,香港大學醫學院醫科新生帶著對醫學的熱誠,開展長達6年的醫科生生涯。今年的新生當中,有來自醫生家庭,也有輸在起跑線的公屋尖子和新移民學生,更有三考港大醫學院才成功的印度裔香港人。
他們背景不同,但從醫目標一致。他們都立志6年後,用雙手拯救生命,用熱誠影響生命。

港大醫學院今年取錄學生中,有不少精英,其中六人接受訪問。(張善彤攝)
易嘉瑩指內地與本港學習語言及重點有別,自己仍需努力。(張善彤攝)

父親爺爺患癌離世 無力感促使立志從醫

生於廣東、21的易嘉瑩三年前才跟母親由江門移居香港居住,於上水風采中學就讀高中,今年在文憑試中摘下四科5**及兩科5*佳續。因小時候親眼目睹摯親患癌離世,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從小就有著從醫的決心。

嘉瑩9歲時,父親患上大腸癌,眼看著父親腳腫至無法下床,年紀小小的她想幫父親按腳,卻被阻止,自己只能站在床邊愣愣望住父親,「父親有事,作為女兒只能陪住。原來去到生命的邊緣,自己卻是如此無能為力,那一刻無奈到覺得自己好冇用。」易父離世之時,嘉瑩心裹開始萌生讀醫的念頭。到14歲那年,爺爺也因肺癌過世,她再一次感受到自己無能為力,但同時更確定自己想從醫,用自己力量幫助病人。

「我希望將來可以研究癌症的成因,醫治方法。」雖然開學只有3星期,但嘉瑩早已確立自己未來路向。

經歷親人離世,嘉瑩對「醫生」有了新的睇法。她認為,醫生診症時應由病人角度出發。雖然病人有知情權,但嘉瑩覺得醫生應在時機適合時,才告知病人患病,「好多時病人會承受不到打擊,令心理防線崩潰,難以接受治療。」她期望將來自己能接觸更多癌症病人,從心靈醫治病人,建立良好醫患關係。

考獲六優的林嘉男,在8月放榜日向母親送上一吻。(資料圖片)
林嘉男指醫科課題非常新鮮,期待未來各種挑戰。(張善彤攝)

六優公屋尖子冀參與人道救援

從未接觸過生物學科的林嘉男,是將軍澳英中宣基中學首名文憑試六優「榜眼」,6科考獲5**佳績。他的起跑線比說得上好,有很大距離,小一時父親因經濟問題離家而去,留下他及兩位姐姐跟母親生活,他憑努力贏在終點線,曾說:「與其太在意所謂嘅起跑線,不如盡情去跑」。

今個暑假,嘉男於聯合醫院及靈實醫院進行了6星期的義工服務,明白到原來醫護人員不只在技術層面支援病人,「他們(醫生及護士)見到病人第一句不是問病情,而是詢問近況,原來醫生不只是冷冰冰的照顧病人。」

嘉男覺得,視野不能停留在香港,他期望日後能前往其他地區交流、參與人道救援工作,體會別國學術及當地文化,「我想用生命幫助他人」。

煦欣(左) 和煦怡(右) 期望日後可見識更多不同國家的醫療問題。(張善彤攝)

IB孖女狀元受從醫父母影響 盼到落後地區體驗

同在國際教育文憑(IB)取得滿分45分的狀元雙胞胎陳煦欣和陳煦怡,父親是泌尿科醫生,媽媽則是兒科醫生,都是港大醫學院畢業生。她們畢業於澳洲國際學校,自小看著經常加班的父母,感受到做醫生繁忙一面,亦學到如何做醫生。

妹妹煦怡說:「父母的價值觀、待人處事態度,令我們明白到做好人比做一個好醫生重要。」她補充,做醫生能直接幫到別人。姐姐煦欣表示,現時選專科發展言之尚早,但希望三年後能與妹妹到其他國家,尤其東南亞、非洲等落後地區交流及參與人道救援工作。

 

Rohit在2012年雖獲6間中國及英國大學取錄,但仍選擇留港再報考醫科。(張善彤攝)

 22歲印度裔港人 三報港大醫學院終成功

未受過正統中文訓練的VERMA Rohit Kumar,但有個中文名叫馬國賢。Rohit 生於一個印度裔家庭,他是土生土長第三代,正牌香港人,操一口流利廣東話,中學就讀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他不是文憑試考生,而是2012年末代高考生,今年已22歲。

自小夢想做醫生的Rohit,2012年因成績未達標而未獲港大醫學院取錄。當年他原獲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及五間英國大學取錄,但卻放棄入讀,留港鋪路再報港大。

可惜2013年港大醫學院大門又再拒為 Rohit 而開,他雖獲復旦大學醫學院取錄,卻選擇入讀中大公共衞生理學士課程。他指,公共衞生課程不能直接面對、幫助病人,因此入讀中大3年,他依然沒有放棄考港大,「即使今年考不進(港大醫學院),我下年都會繼續考,因為我有抱負。」Rohit於中大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總成績積點(GPA,滿分4分)達3.801分,透過非聯招計劃報讀港大醫學院醫科,今年終成功。

岑仲彬說自己目前未能改變任何醫療制度,但會盡力幫助病人。(張善彤攝)

沙士時戴口罩 激發對醫學興趣

2003年「沙士」爆發時仍是小童的岑仲彬,記得當時母親每日都叮囑他要洗手及戴口罩,「我很好奇為何看不見的細菌,會令人如此恐懼。隨年齡增長,接觸多了相關新聞,漸漸對醫學產生興趣。」仲彬表示,早前做義工嘗試到第一身接觸患有唐氏綜合症及認知能力受損的病人,「本來擔心溝通問題,接觸過才發現他們是很純真的小朋友。他們有時會瑟縮一角哭泣,他們覺得沒人理、沒人愛惜,我當下感到很心酸。」

仲彬居於天水圍公屋,父兄是地盤工人,起跑線並不好,中學就讀區內中文中學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考獲五科5**及兩科5*,為該校2001年創校以來首位入讀港大醫學院的畢業生。

仲彬指,很多疾病都無法痊癒,但作為醫生應該盡自己能力,「幫得幾多得幾多」,「醫生除了要懂得科學知識,亦要學懂傳遞溫暖和愛。」他期望將來可參與人道救援工作及到其他地區交流,「可能是我們唯一和最後機會擴闊視野,醫生不應只懂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