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案|主動問梁頌恆是否愧疚助其自圓其說 鍾:僅訪問技巧

撰文:劉安琪
出版:更新:

《立場新聞》被指有17篇文章涉煽動案,前總編輯鍾沛權繼續接受盤問,控方今(17日)繼續就兩名流亡人士梁頌恆及張崑陽的訪問及文章作提問,認為訪問梁的作者「特登」引導梁作出對其有利的說法,在梁未能回答時又為梁「自圓其說」,把梁鋪排成有內疚感的「海外鬥士」。鍾稱那些提問只是訪問技巧,又指記者訪問前都會預備問題。

控方又指,《立場》在刊載張崑陽的網誌時,另加一篇內容相若的報道,認為目的是故意增加渠道,讓讀者可「睇完再睇」,從而加強煽動效果。鍾不同意說法,並指因張撰寫的文章有較多政治宣傳,他們刊出兩篇文章,只是想讓關心的讀者可更了解這名政治人物。

主控官伍淑娟就《【專訪】流亡美國 誓爭取金融制裁、救生艇計劃 梁頌恆:盼重返屬於港人的香港》一文作盤問。她簡述梁的背景時指,梁於2016年獲得立法會議席,其後因宣誓時展示 「Hong Kong is not China 」的橫額等被裁定宣誓無效。此後,梁甚少在2019年社會運動出現,未有參加初選,在《國安法》生效前解散了香港民族陣線,其後於2020年9月因衝擊立法會上訴被駁回須即時入獄 4星期 ,再下一次出現便是於2020年12月11日宣布流亡。

伍指梁聲稱被跟蹤等屬虛構

伍指出,梁既無參加初選,在《國安法》生效後又無發表反中亂港的言論,為何他會在專訪提到「有心理準備被通緝」,並質疑梁自言出獄後一直被跟蹤,反映他可能已在政權的「雷達」上的說法是虛構。鍾說梁在其印象中確實持有分離主義,而梁過去的行為、經歷,令梁認為他有理由會被通緝、拘捕的可能性。

梁頌恆於2016年獲得立法會議席,他因宣誓時展示 「Hong Kong is not China 」的橫額等被裁定宣誓無效。(資料圖片)

記者開場白鋪排讀者同情梁

伍又播放有關梁專訪的影像,記者林彥邦開場時提及有人迫於無奈離開其成長的香港,是給予了梁一個「前設」,指梁即使無案在身,都要離開香港,認為林「特登咁鋪排」以讓讀者更同情梁。鍾認為,林的開場白是想講述當時好多香港人離港的心情,他們雖然無案在身,仍憂慮留下會被拘控。

提問為梁塑造海外鬥士形象

伍續指林在專訪過程中,一直帶領著梁,如主動問及梁是否有愧疚感,又問梁會否因為「特別當你個人唔係香港 」而感不開心,梁未能解釋為何他非走不可時,林即提出黎智英被控一事來幫梁「自圓其說」 ,控方質疑林是特登鋪排梁有內疚感、海外鬥士的形象。

鍾指記者會先了解受訪者及準備問題

鍾不同意控方說法,稱這些只是訪問技巧,幫助被訪者更清楚和完整地講出感受及想法,並非好特殊的手法,又指控方盤問時都會提出例子提他去回憶一些事情。至於林是否「特登」,鍾指記者在事前一定要先了解受訪者,再去準備一些問題。

控方指張崑陽有明顯反共及港獨主張

至於由張崑陽撰寫的博客文章:《回應國安法通緝:歷史不留白 真理永在人世間》,伍指閱覽《立場》過去的報道,張的政治立場一直很清晰,帶明顯非常反共主張,及有港獨主張。鍾認為,張不曾直接公開承認他主張香港獨立,但同意張在訪問中會流露分離主義色彩。

刊出兩文讓張有兩渠道發表宣言

伍之後提出,在張被列入國安法通緝名單後,《立場》除了刊登由張所寫的上述文章外,另刊出了一篇關於該文章的報道。伍指出,兩篇文章的內容相似,但博客文章較詳細,故《立場》特別刊出博客文章是為了給予張多一個渠道發表煽動性宣言,讓讀者「睇完再睇」。

控方指張崑陽有明顯反共及港獨主張。(資料圖片)

鍾:只是讓關心的讀者了解這政治人物

鍾不同意,指博客文章給人的觀感多為口號式的政治宣傳,「無咩新嘢」,但可以令關心的讀者了解該政治人物,而非控方所說的加強煽動效果。

3名被告依次為:Best Pencil (Hong Kong) Limited、鍾沛權(52歲)及林紹桐(34歲),同被控一項「串謀發布或複製煽動刊物罪」。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控方指《立場新聞》涉煽動的17篇文章。(詳看下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