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報》9.15出版最後一期 學者:免費報較易被取代 料前景黯淡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近年傳媒行業面對極大轉變,多間傳媒結業,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旗下免費報章《晴報》今日(16日)宣布,將於9月15日出版最後一期,轉為網上媒體,不再印刷實體報紙。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表示,網絡時代下紙媒式微是大趨勢,免費報紙前景前景並不樂觀,情況難以扭難。他解釋,閱讀習慣改變是其中一大主因,「搭車個陣時啲人都係拎住個手機睇嘢,好少會拎住份報紙,或者印刷刊物」;而且相對傳統報紙,免費報更加容易被取代,內容主要是簡短新聞及專欄,但互聯網亦有大量資訊,形容免費報的黃金期早已過去,即使轉為網媒亦難「殺出條血路」,「睇唔到有啲咩空間可以依然以繼續做得住,情況比較黯淡少少」。

有廣告業人士則指,媒體面對碎片化的問題,每一篇文章、短片的廣告效力都下跌,令廣告費隨之減少,相信免費報章的廣告收入大不如前,即使《晴報》退出免費報紙市場,相信其他免費報都仍然難以牟利。

▼8月16日 《晴報》宣布將於9月15日出版最後一期▼

+4
《晴報》宣布於9月15日出版最後一期。(《晴報》Facebook截圖)

市民閱讀習慣改變 以手機取得資訊

《晴報》今日在社交網站稱,經濟日報集團因應市場發展,《晴報》將於2023年9月15日出版最後一期,而網上版《晴報》 將不斷強化健康、娛樂、家庭生活資訊。

蘇鑰機回應《香港01》查詢表示,免費報紙的前景並不樂觀。他解釋,市民閱讀習慣早已改變,領取免費報紙的市民減少;而免費報本身的主要讀者群之一,正是上班、上學途中的市民,惟現時各人主要以電話吸收資訊,加上車廂擠迫難以讀報,「搭車個陣時啲人都係拎住個手機睇嘢,好少會拎住份報紙,或者印刷刊物」。

免費報少獨家新聞 靠專欄文章吸客 網絡時代易被取代

蘇鑰機續指,紙媒式微是大勢所趨,但免費報紙的情況尤為惡劣。他表示,免費報本身版面有限,新聞內容簡短,亦甚少有獨家內容,其一大賣點是專欄文章,但互聯網發達,已有大量網上資訊,專欄的吸引力都下降,令到免費報更易被取代。至於傳統收費報章,他指經營情況同樣困難,但內容較詳盡,亦有不同的分析文章,當有大新聞時,其發揮空間較大,相對而言仍有一定生存空間。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免費報轉型網媒仍難生存 九成讀者看實體版

問到轉營網媒是否出路,蘇認為同樣困難,根據其過往的調查,逾九成的免費報讀者,都是閱讀實體報紙,瀏覽網上版的不足5%;而且更要與現存網媒競爭,「唔係咁易殺出條血路」。他續指,免費報的黃金期於大約十多年前,近十年其市場已經開始萎縮,「睇唔到有啲咩空間可以依然以繼續做得住,情況比較黯淡少少」。

廣告業:免費報章廣告收入大減

廣告營銷集團The Bees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曾錦強表示,所有經營內容創作的媒介都面臨不少問題,前景並不樂觀。他解釋,製作內容的成本愈來愈低,再加上人工智能面世,令到成本更低,媒體無可避免地碎片化,每一篇文章或媒介內容,其廣告效力都因而下跌,廣告費隨之減少,相信免費報紙的廣告收入都大大下跌。

廣告營銷集團The Bees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曾錦強(資料圖片)

對於《晴報》轉為網上版,曾錦強指始終實體報紙的成本高,改為網上版可減少若干成本,例如毋須要排版。不過他認為,如單靠創作內容,依賴廣告收入經營,相關商業模式已不太可行,「如果靠廣告收入無邊間賺到錢」。他續指,即使《晴報》退出免費報市場,其餘免費報章都同樣難以牟利。

對於媒體的出路,曾錦強表示,媒體最大的資產是品牌,「大家都識個品牌」,應利用品牌賺取其他收入。他又指,媒體有創作內容的人才,與其只是賣廣告,亦可以考慮改為創作廣告,其收入會更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