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六成基層工資難以應付生活 社協倡放寬職津申請門檻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調查顯示,逾五成基層勞工並不滿意其工資水平,主要原因為「工資低難以應付生活」,佔61.8%;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加班工作之後沒有「補水」。社協續指,本港僱傭關係趨向零散化,本港最新共有逾75萬人每周工時少於35小時,不符合申請「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基本要求,職津未能因時制宜靈活地改革,令弱勢勞工更為孤立無助。

社協亦建議放寬職津申請門檻,增加晚間的技能提升課程及名額,以及訂定家庭友善政策,支持婦女投身職場。社協促請政府正視「過勞死」 的問題,將其納入職業病;並制定為期10年的「人力資源藍圖」,培訓重點行業的中、低技術勞工,如護理行業、安老服務行業等。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調查顯示,逾五成基層勞工並不滿意其工資水平,主要原因為「工資低難以應付生活」,佔61.8%。(社協提供)

15.7%受訪者每周工時達60小時或以上

本港今年第三季的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上升4.1%,與此同時,目前法定最低工資為每小時40元。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今年6月至10月期間,訪問262名基層勞工。調查結果顯示,52.9%受訪者並不滿意工資水平,主要原因為「工資低難以應付生活」,佔61.8%;其次是「工資在行業內較低」,佔36%;緊接是「工資比之前的工作低」,佔26.5%。

此外,共有15.7%受訪者每周工時達60小時或以上,惟加班工作之後高達29.1%受訪者沒有「補水」。其中有 57.3%的受訪者不滿意工時及補水方式,最多人選擇的原因是「補水時薪太低,不夠應付生活」,佔51.5%;其次是「工時長,但人工沒有相關增加」,佔28.3%;至於「長時間工作,加劇勞損」,則佔26.3%。

五分一受訪者曾遇過勞資糾紛

調查亦發現,21%受訪者曾遇過勞資糾紛,其中「拖糧」佔52.4%;「無供強積金」佔28.6%;「無理扣糧」則佔21.4%。社協表示,本港僱傭關係趨向零散化,本港最新共有逾75萬人每周工時少於35小時,不符合申請「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基本要求,受訪者之中只有兩成九人申請「在職家庭津貼計劃」,34%受訪者認為,申請職津的困難是「散工或非固定工作人士所填寫的表格過於繁複」;31.2%受訪者表示,當開工不足時,難以符合職津的工時要求。

社協建議政府調整職津最低工時門檻,由每月144小時下調至72小時,四分之三額津貼改為126小時,全額津貼放寬至144小時。(社協提供)

倡標準工時44小時 加班補水工資不低於原工資1.5倍

社協建議政府立法訂立標準工時44小時,一旦超出規定,僱主須支付加額外補償,補水工資不得低於原工資的1.5倍;又倡最低工資改為一年一檢,並上調至工資中位數的五成至六成,即每小時不少於53元。政府亦應調整職津最低工時門檻,由每月144小時下調至72小時,四分之三額津貼改為126小時,全額津貼放寬至144小時;兒童津貼應與工時脫鈎,令一時失業或工時減少的家庭可以延續兒童的生活及學習。

此外,政府應參考日本、台灣、韓國等,儘快研究訂立「過勞」的標準,例如工種性質的疲勞程度、連續幾多天工作沒有休假、僱員病發或死亡前24小時的工作強度等,並將過勞死及相關引發的疾病列入《僱傭補償條例》的指明職業病,

要求政府制定為期10年「人力資源藍圖」

社協指出,現行僱員再培訓課程大部份上課時間為日間,開班不足,導致上班時間不固定的基層人士難以持續學習。社協建議政府鼓勵更多企業以「包班」形式為僱員進行職前或在職培訓,首階段集中於飲食、零售、健康護理等人手緊張的行業。社協提倡政府提高聘用弱勢社群的比率,牽起帶頭示範作用,並對每個群組的弱勢勞工提供針對性的援助,例如加強少數族裔的勞工權益保障意識、大量增加學校及社區的託兒服務,支援婦女工作。

社協亦建議政府制定為期10年的「人力資源藍圖」,培訓重點行業的中、低技術勞工:評估新興工種類型及需求,識別重點發展行業,並委託僱員再培訓局及持續進修基金應時而動,推出對應的技能學習課程,支援勞工增值中低技能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