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立會選後 先評雷動計劃:離地不透明

撰文:梁啟智
出版:更新:
我絕不懷疑參加雷動計劃的朋友的熱誠,我只是認為他們的熱誠錯投予一個操作上不可為的計劃。儘管我在 3 個月前已經提出了我的質疑,但最終結局還是令人失望。
梁啟智
戴耀廷希望「香港自主派」(港派)趁此機會將不同政治力量連繫,迎接「將要來到的另一場政治運動」。(資料圖片)

選舉已過兩天,「雷動計劃」是時候出來回應各方質疑了。

我早在 5 月底便提出了對集體民間配票的質疑。我絕不懷疑參加雷動計劃朋友的熱誠,我真誠相信他們是希望尋求方法避免選民浪費選票,盡可能通過配票增加影響力。我也不反對配票,我認為在特定的情況之下,配票是一個合理的選舉操作。然而,我認為按照香港立法會換屆選舉的規則,和多年以來香港選民在這些選舉當中顯示出來的投票行為,可確定通過民調推動的集體配票行動,必然是弊多於利,而且不能通過技術投入來解決。

民調有誤差 精確配票幾無可能

請讓我不厭其煩地再解釋一次雷動計劃的問題:從數據分析出發,選民一向依賴的港大民調因為有抽樣誤差,並不足以支持精準的配票行動。

舉個例,新界西的當選法定門檻是 11%,不過實際上通常得票 7% 已可確定當選。民調往往有 1 到 2% 的誤差,所以我們儘管可合理地在臨近選舉時,要求支持度低於 2% 的候選人棄選;但要求 5% 的放棄,去幫 6% 的那個卻不合理,因為他們倆的實際支持度應分別為 4% 到 8%,以及 3% 到 7%,兩者高度重疊,支持度高低不能分得那麼細。再者,過去的票站調查告訴我們,有一到兩成的選民是在投票當日才決定投票意向,而他們的意向十分有偏向性,因此只要略為明白統計學的原理,都會明白精確配票幾無可能。

涂謹申從昔日最年輕議員變成新一屆最資深議員,據悉建制派屬意由他擔任內務委員會副主席。但涂表示「無諗過」。(資料圖片)

雷動計劃科學性未明 運作不透明帶來紛爭

雷動計劃聲稱可透過參加者自願加入提供數據來解決上述問題,這點我從來都認為是匪夷所思的。

舉個例,如果我們隨機打 50 個電話問:「香港人喜歡泰國菜還是法國菜?」我們不會得到一個很準確的答案,因為樣本太少。如果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走去九龍城做 5000 次的街頭訪問,我其實只會得到九龍城途人的喜好,仍然不能代表全香港人。更不幸的是,由於不少去九龍城的途人本來就想食泰國菜,於是樣本的增加反而會使答案變得不準確。雷動的問題正正在此。它的確結集了一班有心的朋友,但他們沒有代表民意的能力。由他們的意願去左右整體選情,並不合理。

每次我提出這個問題,雷動的支持者都聲稱計劃有一套科學的方法去解決。但這方法是什麼,到今天我們還未看到有一個可讓第三者重複檢視的數學模型公布,而「可讓第三者重複檢視」正正就是現代科學的定義。這點十分重要,因為雷動是一個政治操作,必須要有超然的公信力才行。否則,在早已嚴重碎片化的香港政壇,只會帶來更多的紛爭,這正是雷動離地之處。

雷動的另一個離地之處,是他們明知道會有大量非雷動協商者會受其影響配票,而香港選舉又有多次僅僅因為街頭耳語而配錯票的經驗,他們理應盡最大努力把過程變得透明。但他們沒有。我甚至懷疑有很多受雷動影響投票意向的選民,並不知道雷動的建議並非純粹基於民調而作出。

真正客觀的民間配票行動是會提議從朱凱廸那邊分票出來的,但是雷動沒有。(資料圖片)

以新界西為例 雷動令更多選票被浪費

選舉結束,我們不妨從現實中看看雷動的成效。

五區當中,唯新界西出現浪費選票的情況。再看雷動的建議,發現雷動的出現不單沒有減少,甚至有可能加劇了浪費選票的情況。朱凱廸在港大民調的最後一報是 12%,計及抽樣誤差則可理解為 9% 至 15%,即使按下限也有空間分票出來。我不怪責朱凱廸,畢竟他是第一次參選,未必有此敏感度。不過真正客觀的民間配票行動,是會提議從朱凱廸那邊分票出來的,但是雷動沒有。

與此同時,雷動先說要救郭家麒和黃浩銘,但卻沒有一救到底,之後又改為救李卓人,結果黃浩銘和李卓人雙雙落選。換句話說,即使考慮到本身已有的限制,雷動在新界西的表現仍然十分失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雷動在新界西欠公眾一個交代。如果雷動能把他們整套的抉擇流程和數據公開,或還能挽回一點公信力。否則,公眾質疑其公平性甚至政治動機,也是自然不過。

讓我再重複一次:我絕不懷疑參加雷動計劃的朋友的熱誠,我只是認為他們的熱誠錯投予一個操作上不可為的計劃。儘管我在 3 個月前已經提出了我的質疑,但最終結局還是令人失望。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經過 4 年來選民登記的努力,今屆已有 800 多票,而當選者只得 1389 票,絕對是可以挑戰的目標。(余俊亮攝)

部署登記成選民 不需雷動亦有望達到立法會過半

其實我十分認同立法會過半的目標。如果有朋友同樣希望達到這個目的,我希望他們可以把心力投放到真正有用的地方。

例如在批發及零售界,民主黨的區諾軒只是以約 1000 票敗給邵家輝,我們何不想辦法找 1000 個受領展或高地價政策影響的小商戶,出來做這界別的選民,拿下批發及零售界這一席呢?同樣的事情已經在文化界發生了。2012 年非建制的候選人只有 400 多票,經過 4 年來選民登記的努力,今屆已有 800 多票,而當選者只得 1389 票,這絕對是可以挑戰的目標。還有勞工界的 3 席,現時選民由 800 多個職工會團體組成。舉個例,如果我們有組織地在每間學校、每一間公司辦一個職工會,拿下這 3 席也非無可能。

今屆非建制派得 30 席。立法會有 70 席,一半是 35 席,而我剛剛數了 5 席是可以靠足夠的勤力拿下來的。這操作很透明,不用什麼數據或程式、不用手機上網,但如果成功卻肯定會帶來劇變。這,才是我理想中的「真・雷動」。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