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專家袁征:美國亞太再平衡成功令華受壓 後奧時代難改變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美國大選11月8日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征,近日接受香港01專訪,談論今次大選、兩大總統候選人,以及大選對中美關係的啟示。袁征認為,需要承認的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很成功的,扭轉了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在這一區域影響力有所下滑的狀況,中國也從中感受到了明顯的壓力。「不管怎樣,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還是會繼續下去。」

中美未來向何處去? 

袁征:要討論大選對中美關系大局的影響,可能需要先跳出來。因為美國大選,只是美國政治的更替過渡。在這個交替的階段,影響肯定有,但畢竟有限。我們看到,中美在很多問題上是能夠進行合作和磋商的,比如氣候變化、反恐、核不擴散等等。但是合作的空間之外,競爭博弈的態勢也在增強,尤其是在南海、東海,以及在東南亞的的爭奪。此外,美國對中國國內發展趨勢的擔憂也在上升,認為改革可能再倒退或者停滯。美國一直也沒有放棄過對中國施加影響,推動中國的改變,中國謂之「和平演變」。但是總體來講,美國對於中國國內的影響力還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希拉里上台,個人風格來講比較咄咄逼人,而且自以為是,比奧巴馬要更強硬。但問題在於,希拉里面對的是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國,她如何來處理對華關系,以及如何應對中國崛起,都是很大的挑戰。所以就確定性來說,希拉里即便強硬,確也是可預測的。整體的對華政策,以及亞太政策,都是如此。但如果特朗普上台,可能會有一些大的變化,包括在同盟關系上做出一些調整。

亞太再平衡戰略呢?後奧巴馬時代會不會出現變化?怎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的分歧?

袁征:不管怎樣,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還是會繼續下去。因為核心利益在這裡,所以戰略重心就必須鎖定於此。至於你提到的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的分歧,是很正常的。從事外交,肯定要強調通過溝通和協商來解決問題,所以相對溫和。但五角大樓作為軍方,看看問題自然是從最糟糕的局面出發,自然會比較強硬。比如在亞太再平衡問題上,可能存在分歧,但這些分歧並不是本質上的,只不過在處理的方式上,可能國務院更注重中方的反應。

此外,需要承認的是,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很成功的。首先,在戰略收縮時期,美國能將可用的資源調動到亞太,不斷地部署並按部就班地推進,很不容易。其次,從產生的效果來看,也扭轉了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在這一區域影響力有所下滑的狀況,中國也從中感受到了明顯的壓力。

雖然美國兩黨有共識,中美之間也有很多共同利益,但這種穩定性會不會被第三方打斷?比如杜特爾特訪華,揚言要與美國分道揚鑣,會不會成為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一個缺口?

袁征: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上台後,的確是出現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也是中國希望的。但是我覺得還是不能高興得太早,還需要再觀察。菲律賓屬於個案,也的確使得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有了一定的挫折。比如在島鏈上面,出現了一個漏洞。但是我們需要反問:菲律賓為什麼要這麼做?美菲的利益到底是什麼?

我總覺得杜特爾特這個人,有點像特朗普,今天這麼說明天那麼講,但需得承認他很務實,也需要勇氣。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菲律賓對一些問題的立場表述,實際上是有搖擺的,中國對此也不是特別放心。此外,小國左右大國還是比較難,雖然有影響但畢竟有限。再加上中美雙方都沒有正面碰撞的意願和動力,所以不管是日本、越南還是菲律賓,攪動大國的難度就更大,而且得不償失。

美國焦慮如果作為一個結果,中國在其中究竟佔了多大的比重?

袁征:美國雖然嘴上上「我們還是最強大的」,但其實相比以前已經不那麼自信了。與此相對應的,卻在變得越來越自信的中國,這也是美國的焦慮所在。自信的來源,實際上包含實力和影響力的問題。在經濟層面,雖然增長放緩了,但現有增長率還是不錯的。軍事力量方面,現代化步伐也是在不斷向前,以便能跟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相吻合。所以軍事力量和軍事開支都是上升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除了行動上、言辭上的博弈外,很多時候是一種心理博弈,就是怎麼去認知中國目前的國際地位和角色。美國為什麼要加強亞太再平衡戰略?其中一點就是應對中國的崛起。美國要在這一區域確立自己的老大地位,甚至要用一些抓手來達到目的。比如朝核問題,美國為什麼要戰略克制?一方面可能是的確解決不了,另一方面對美國來說也是一個「抓手」。隨著薩德的部署,美國的目的不是達到了嗎?不僅美韓同盟強化了,而且美日同盟也在強化。再如南海問題,也是一樣的道理。

不過,美國的亞太戰略表面上咄咄逼人、來勢洶洶,但實際上從整個大戰略發展的眼光來看,美國越來越趨向於防御的態勢。中國要做的,便是戰略耐心,比較理性地看待美國,了解美國一定要當老大的心理,以及背後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