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多圖】羅浮宮來港辦展 專訪歷史部主管:羅浮宮屬於全世界

撰文:鄺曉恩
出版:更新:

「什麼是羅浮宮?它曾經又是什麼?」策展人Pascal Torrès在闡明展覽主題前先問了兩個問題。談起羅浮宮,大家通常連繫到的是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或由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入口等經典象徵,不過羅浮宮首席策展人Pascal Torrès與研究及收藏所歷史部主管Neguine Mathieux均說,羅浮宮不僅於此。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巴黎羅浮宮,12世紀末由防禦城堡演變為14世紀的皇宮,最後轉化為現在的博物館,已有八百年歷史。羅浮宮於歐洲及阿拉伯地區設有分館,亦不時於海外舉辦展覽,自年頭於北京設展後,今天(4月26日)亦來到香港,帶來「羅浮宮的創想 - 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兩位策展人來到香港,談及這座博物館由昔日到21世紀對世界的意義,同時推介一些你不可錯過的展品。(訪問場地提供:香港萬麗海景酒店)

展現故事、歷史價值和人性 「像屬於全世界的書」是次在香港舉辦的「羅浮宮的創想 - 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從126件展品訴說其八百年歷史,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讓各位在欣賞藝術之餘,亦了解羅浮宮建立的意義,同時探索從帝國時代來到今天的民主社會,公眾可以如何善用這個博物館。歷史部主管Neguine Mathieux形容:「羅浮宮就像是一本書,除了有故事也有歷史價值,也是人性的一部份,所以我們必須保留它們,為過去留下印證。它就像一條連結過去跟現在的線,對孩子,對後世都十分重要。羅浮宮的藏品不單是法國的遺產,亦是世界的遺產,所以必須好好分享,並跟世界各地建立對話。」

除了皇室的藏品,展覽亦展出了不少由私人收藏的珍品,這個作家德尼狄德羅的雕像便是由卡羅咏德范德樂所捐贈。(陳嘉元攝)

部分古董來自亞洲 「像把它們帶回了家」

「美國在上一個世紀是羅浮宮最重要的海外訪客,但今天最重要的海外訪客是中國人。訪客人次都非常高,所以對我們來說,認識這個新的群眾是十分重要的。」羅浮宮首席策展人Pascal Torrès說。

讓羅浮宮與世界以及新的群眾對話,最好的方法便是與各地博物館合作辦展覽。繼年初於北京的展覽後,羅浮宮的亞洲展覽第二站來到香港。展覽主要分有六個展區,包括「重構羅浮宮──法蘭索瓦.密特朗和貝聿銘的偉大工程」、「 皇家收藏和皇宮(十七世紀)──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時期」、「羅浮宮與德尼.狄德羅的啟蒙運動(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一世博物館」、 「統一之夢──拿破崙三世和第三共和國及今日羅浮宮(廿一世紀)」,展出共126件羅浮宮的雕塑、油畫和古董等,其中30件展品更是首次於海外展出。

來自中國景德鎮的青花瓷花瓶或筆筒以及清代康熙時期的碗均在法國出土並藏於羅浮宮中,今趟來到亞洲,猶如「回娘家」一樣。(鄺曉恩攝)

羅浮宮總面積佔16萬方米,常年展出的展品數量高達3.5萬件,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七個門類。香港的展覽規模雖然遠遠不及羅浮宮,但六個展區加上百多件珍品難免令人眼花撩亂,由兩位策展人作出重點推介或是最好的指引。歷史部主管Neguine Mathieux從歷史角度出發,她特意提到是次展出的17世紀中國古董,由於當時中國跟法國已有經濟連繫,故亦能找到中國在法國的痕跡。Neguine Mathieux表示:「我們把這些帶來亞洲,感覺就像是帶它們回家一樣。」

策展人Pascal Torrès則重點提到一張名為《杜伊勒里宮寶座廳地毯中心拿破侖徽號》的地毯:「這地毯在歷史上來說是十分有趣的,因為這是象徵拿破侖一世皇權的地毯,當年拿破侖一世經歷完滑鐵盧戰役之後便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後來地毯落於不同君王手中保存下來,所以在杜伊勒里宮被縱火後才能完好保留至現在。」他又提到絶無僅有的古希臘的塑像《馬首》(塑像殘件)以及一個肖像浮雕《奧古斯特‧卡佩涅亞》,並指它是其中一件最漂亮和最重要的雕像。

《杜伊勒里宮寶座廳地毯中心拿破侖徽號》 的地毯象徵着拿破侖一世的皇權。(陳嘉元攝)
絶無僅有的古希臘的塑像《馬首》(塑像殘件)身上出現裂痕,故這次是首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來港展出。(陳嘉元攝)
《奧古斯特‧卡佩涅亞》的肖像浮雕被形容為其中一件漂亮和重要的雕像。(陳嘉元攝)

「香港公衆對展示方式態度開放」

這次展覽是今年法國五月的重點節目,並且再次安排於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去年法國五月的莫奈展在同一博物館展出,不少人批評場地過於逼仄,以及大量的投影和互動裝置與莫奈畫作格格不入。然而,今次羅浮宮來港,兩位策展人都對香港文化博物館表示讚賞。Pascal Torrès認為香港市民對展示方式的態度比較開放,又提到香港的展覽場地理想,空間充足及設計完善,而是次展出的展品比在北京的展覽來得更多:「展覽展出了羅浮宮由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歷史,跟在北京的展覽大致相同,不過有更多的細節。例如啟蒙運動與狄德羅時期那部份在香港便呈現得比較理想。」除了展覽的形式及公眾對藝術的態度,Pascal Torrès亦讚賞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他們希望重構很多羅浮宮內不同的經典展覽廳。當我望到那些複雜的佈置時,我認為用這樣的方式去探索在巴黎的羅浮宮很特別,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

+7
「羅浮宮的創想 - 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入口。(陳嘉元攝)

羅浮宮的創想 - 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時間:4月26日至7月24日(星期二休館)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沙田文林路一號)門票:$20;$14;$10

羅浮宮首席策展人Pascal Torrès(鄧倩螢攝)

Pascal Torres於1996年至2000年6月曾為凡爾賽宮的策展人。2000年7月加入羅浮宮及成為艾特蒙‧羅富齊藏品及羅浮宮銅版雕刻部的主管,2014年4月轉入教育及文化活動部,負責策展館外展覽,曾於法國、中國等地策劃展覽;同時致力著作關於藝術與歷史的文章。從2006年起成為聖路易斯皇家藝術學院(Real Academia de Nobles y Bellas Artes de San Luis)的要員。

羅浮宮歷史部主管Néguine Mathieux(龔嘉盛攝)

Néguine Mathieux羅浮宮歷史部主管,善於歷史收藏及考古學,其文章致力於研究十九世紀的考古和收藏主義。法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要員之一,同時在法國國家藝術史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of Art History)負責研究工作,亦在羅浮宮學院(Ecole du Louvre)任教。曾負責2016年7月羅浮宮新展覽廊鐘閣(Pavillon de l’ Horloge)的開館工作,亦在羅浮宮和海外策展一系列展覽,包括2007 年在羅浮宮的「Letter and Clay」,2007 年在東京的「Tanagra, Female figures of Antiquity」,2015年在羅浮宮的「The Saga of the Thracian Kings」 及2017年在北京的「Invention of the Louvre」。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