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寄養小孩住在同一屋簷下 從每事投訴到學會相處|失敗媽媽

撰文:失敗媽媽
出版:更新:

「媽媽,他搶我玩具!」
「姨姨,他打我!」
「媽媽,他說話好大聲。」
「姨姨,他不應我。」
「媽媽,嗚呀!!!」
「姨姨,我唔鍾意佢!
自成為寄養家庭後,兒子陳皮第一次和自己年紀相約卻不是同一原生家庭的孩子同一屋簷下生活,自然有新的功課要學。看到大他一歲的文仔(化名)大部分事情都比自己做得好,但卻沒有爸媽在身邊,陳皮既欣賞哥哥,完全理解明白哥哥家庭困難而要來我們家生活暫住,卻又為自己要所有東西也要分享給他(包括媽媽)而感到不是味兒。

本是獨生子的陳皮,習慣了凡事獨力完成、所有資源都是自己的。(鄧倩螢攝)

最頻密要處理的,就是兩個剛學習與人溝通的小人兒,要在自己最安全最熟悉的家中,和一個陌生的朋友處理每天各種困擾着他們的衝突:誰先洗澡啦、家務的分工、玩具的分享、陳皮媽媽講故事時誰坐左誰坐右……要知道自己本來說話的能力也未算很犀害,就要面對一個和自己同樣能力不高的同伴,每天經常發生雞同鴨講的衝突。

他們覺得最舒服的處理方式,就只有兩個:

1. 大哭

2. 叫媽媽來處理

他們是極少選擇打對方來發洩,因為一開始我告訴他們的規矩就是,無論對方做得有多錯、自己有多不開心,打人就是不對的,是最差最錯的一個處理方式,傷害了對方、事情有沒有解決過。因此他們極其量太生氣時只是身體推推撞撞,也不敢打人。

有時有朋友上來一起玩,也難免有衝突。(龔嘉盛攝)

可是這兩個對於小人兒舒服的處理方式,也是不能解決問題。

「媽媽見到你哋好傷心,不過喊緊傾唔到計喎,等你哋喊完,媽媽再同你地傾計。」

「你同我投訴冇用喎,你唔鍾意、覺得唔舒服,就同對方講啦。」

「我哋呢度所有嘅玩具同資源都係一齊分享㗎,你就咁同佢講未玩完、唔俾你,佢唔知要等到幾時喎。不如你話俾佢聽你要玩多幾多分鐘先俾佢啦。」

「你哋睇吓呢度寫乜嘢?記唔記得住喺陳家,有呢條家規(彼此相愛)?爸爸媽媽都一樣要遵守,先至會大家住得開心。佢做錯事,搶你嘢,你唔開心係正常,但係喊係解決唔到問題㗎。你自己同返佢講你唔鍾意佢做咗啲咩,溫柔d邀請佢道歉。不過對方道歉完,你可唔可以原諒佢?」

「你依家唔想道歉唔緊要,你可以坐喺度喊下冷靜下先,喊完先至過嚟道歉和再一齊玩啦。」

和文仔開始一起玩了。(失敗媽媽提供圖片)

這些珍貴的相處功課,不知不覺間就化成朋友的愛了。我們大人每天在工作中認識不同的人,不也就是不斷學習這些相處功課嗎?可惜大人往往很容易把感受收藏心底,不願學習真誠的溝通說出衝突中的感受去成長,難得孩子在年紀這麼小的時候能經歷,真是對我們一家來說是一份非凡的禮物。

「媽媽,文仔幾時返啊?」

今天她媽媽來探望他和她出去玩,要八點才回家。

「媽媽留一份茶點給文仔啦!」 他外面有得吃的了,不用擔心。

「都要留啦。」

作者簡介:失敗媽媽之日常

一位平凡的基督徒全職媽媽Carrie,讀了教育碩士、上過無數教師培訓課程,本著以主耶穌為榜樣,以為可以理想化教養孩子,但低估了自己的不完美,以致每天育兒和教養都充滿血淚和笑料。現為小島學園董事,育有一子陳皮。

作者Facebook專頁:陳皮下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