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龍21】奧運跑手.從傷患再起步

撰文:區嘉俊
出版:更新:

跑步是運動,也是連結。
透過跑步,我們認識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個故事。於是,《香港01》忽發奇想,何不把訪問用接龍的方式,將大家連結起來?逢星期日出現在「跑手接龍」的受訪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個故事,記者整理訪問資料後,會以受訪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
在這個充滿未知數的連結裏,你會成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嗎?今天第21期,承接上一期主角、醫生跑手Heidi,他為我們帶來百米飛人黎振浩。短跑跟長跑,風馬牛不相及嗎?其實不盡然,特別是他回想受傷的經歷,作為跑步人,你和我都「入心入肺」。

我是短跑運動員,曾戰2008北京奧運男子100米和2012倫敦奧運4X100米接力。長跑的核心在於心肺功能,多用心率作為練習準則;短跑則重肌肉和爆炸力,會用時間衡量身體能否承受速度帶來反動力。

2012台北國際田徑錦標賽,黎振浩(右二)與隊友徐志豪(左一)、吳家鋒(左二)和鄧亦峻(右一)跑出38.47秒,打破香港紀錄。(受訪者提供)

中學至今已跑了十多年,訓練方式亦有所改變。以前主要根據教練定下的計劃練習,印象最深刻是跑10個300米,每個要在40秒內完成,休息7至10分鐘再跑下一個。這方法較少科學數據支持,但能配合身體的發展階段,例如10歲正值神經發展期,宜接觸多些球類遊戲,刺激神經反應,16歲是肌肉發展期,衝300米訓練便能加強肌肉增長。這理論放在小孩子也適用,學行時應多讓孩子走路,不應未學行先學走,這並不健康。

重量訓練是黎振浩傷後的重點訓練項目。(受訪者提供)

2014年仁川亞運,我的大腿筋腱撕裂,一傷便14個月。這段時間,我改變了鍛煉方法。訓練前我會問自己:「距離賽季還有多少時間?該用什麼模式訓練?什麼健身動作才能幫助短跑?要鍛煉多少組、休息多久、舉多重和多快舉起才能增強力量?」現在我的訓練方式比以前更科學,畢竟我有多年短跑經驗,是時候思考多一點,讓自己更強。

回想8年前的京奧,我是個黃毛小子;莫說是保特,世界各地的選手足以讓我知道,自己是多渺小。當我以為練得不錯時,在奧運卻是表現最差一個。之後的亞運,我在無期望下跑出10.32秒的個人最佳100米時間,要不是這一槍,也許我已放棄短跑了。現在傷癒復出,不再是要達到什麼目標,而是看看自己還能做什麼,這種心態讓我期待每一場比賽。

秉承「接龍」概念,跑手接龍將集合各路跑步手,並會定期舉行跑步活動,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連結起來!如果你也熱愛跑步,歡迎一齊來跑出生活平衡點!即加入跑手接龍Facebook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