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國立事件】丟飯碗也要談 康文署政治潔癖從何來

撰文:李海燕
出版:更新:
(康文署)壟斷製作、場地、宣傳資源…與康文署周旋的製作人,面對類似情況,一般選擇啞忍,因為若因一次衝突影響雙方關係,受牽連的除了製作人自己,還有與其合作的台前幕後一眾。我寫這文也是冒着丟了飯碗的危險。
李海燕
康文署被指政治審查場刊的戲劇《第三謊言》。(網上圖片)

上周本地劇團「糊塗戲班」藝術總監陳文剛在《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演出後表示,主辦節目的康文署要求刪除藝團行政主任羅淑燕簡歷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中「國立」兩字,連英文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也不可以刊登。「糊塗戲班」稱,有關刪除指示由康文署職員口頭提出。據曾參與2015國際綜藝合家歡《少年一心的煩惱》的劇場人表示,曾兩次就節目場刊要求補增「國立」兩字,同樣不獲受理。

口頭指示避免問責 關卡重重標準飄忽

根據我與康文署文化節目組合作的經驗,署方雖然坐擁全港最多的表演藝術資源,對藝術其實不置可否,但對任何可以留為紀錄的文字,有着幾近潔癖的執著。員工們也深諳什麼情況下寫電郵、什麼情況下通電話之道。

我發現,從電話傳過來的指示通常沒有明文規定可循,卻往往是衝撞着藝術精神的行政考量。「行政」,包括避免任何問責危險的考慮,藝術與否又有何干?即使前線員工與藝術界建立了較為互信的關係,他們必須面對上司以及其他審核部門設下的、以他們的地位難以打通的重重關卡。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更改「由藝團提供的文字資料」(康文署回應用字),我聽得最多的是「必須向觀眾提供正確資訊」,至於什麼是正確,幾乎因人而異。個人經歷過的,是署方隨意更改我的團隊人員的職銜,因為「觀眾比較容易明白」

官員深恐愛國不力 反顯胸襟狹窄

一句「提供正確資訊」,透露署方對藝術界的不信任,透露他們從上而下向市民灌輸想法的心態。從這次「國立」之「不正確」,我們可以一窺今屆政府內部那種忙不迭要討好上級、深恐自己有不愛國之嫌的壓力;也反映技術官員離地到一個可笑的程度。今天香港社會對言論自由、審查等問題如此關注,官員們卻沒有足夠的敏感度,估計小小的「清潔行動」可能引起的軒然大波。如果「國立」有問題,那麼將來是否所有「XX國立劇團」「XX國立芭蕾舞團」也要改名才可來港演出?創意城市之基本,不是大白象基建,而是胸襟。

康文署要求劇團刪去場刊內台灣學歷「國立」二字引來輿論反彈,劉江華卻未有進一步回應傳媒提問。(資料圖片)

至於事件曝光後,劉江華與康文署的回應,內容空洞得只剩下「撇清」,其因可能就是這種無故更改文字,以證其忠心的餵養者身份之舉,實在沒有可依恃的法理。

康文署獨大 劇場人啞忍

香港沒有文化局,梁振英把不設立文化局的責任,諉過業界不接納他的棋子局長人選,而執行文化事務(也別提發展了)的官員眼中只有「執行」,沒有「文化」。作為政府部門,康文署行徑即使令人沮喪,其實不難理解。然而,該署壟斷製作、場地、宣傳資源,業界在別無選擇之下,服膺於其操作要求。與康文署周旋的製作人,面對類似情況,一般選擇啞忍,因為若因一次衝突影響雙方關係,受牽連的除了製作人自己,還有與其合作的台前幕後一眾。我寫這文也是冒着丟了飯碗的危險。

香港表演藝術界面對的真正難題,是受制於嚴重傾斜的社會價值觀、在議會中的缺席、市民的不聞不問,以及極權勢力對文化人的厭惡。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