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委會改革爭論的核心:是組成問題?還是信任問題?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今天議會的討論焦點,落在醫委會改組方案之中。先申報個人立場,我是反對醫委會現階段的改革方案。
多個醫生組織皆反對是次改革方案,可見政府未曾與醫生方面先行溝通好,最受影響的群起反對,沒有什麼理由需要這樣趕急通過。

醫護人員穿着白袍到立法會聲援。(黃永俊攝)

醫委會專業比例大降 迎合中國輸入醫生 惹醫生不滿

觀乎整個改革方案,其實方向沒有太大的問題。新增的4席委任席位之中,3席由代表病人利益的組織選出,另一席就由消費者委員會提名;另一方面,醫學專科學院的兩個席位由委任轉成選舉。審裁顧問委員團的業內業外比例,由 5:2 變成 10:7,業內比例大降。這樣的方案未經充分諮詢,自然會引來醫生組織的不滿和反感。

其實,眾多醫生組織均贊同醫委會有改革之需要,但認為這方案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輸入中國醫生」。當然,在高永文的文件中,確實有提到「利便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到港執業」為條例草案的目標之一。在今時今日的氣氛下,實在很難令人相信政府在良善的目標背後,沒有政治盤算,不是在做好事的表面背後,暗藏壞心地。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不一定是中國醫生,但現今的香港政府處處迎合中國,放寬不少專業以遷就中國標準,致使不少人對引入中國醫生有不少憂慮。

醫學界立法會外集會。(黃永俊攝)

新增席位由特首委任 惹政治操控陰謀

改革目標本身是好,亦照顧了病人權益和普通服務使用者的聲音,如果增加的4個席位,真的是由病人權益組織選出及消費者委員會提名,相信醫生組織沒有這樣反感。然而,此處關鍵在於「選出或提名後,由行政長官委任」,這樣就令人失去信心,認為方案背後是一種政治操控,而不是出於真心改革醫委會。如果沒有「由行政長官委任」,相信會更容易接受。

我們在中大校董會曾討論學生會會長在校董會改組後的席位,應否改為當然席位(即不需校董會主席委任)。當時,校方的說法是,只有校長和司庫是校董會當然成員,其他都需由校董會主席或大學監督(即特首)委任。他們說,按照常理,校董會主席不會不委任學生會會長為學生校董,否則將面對非常龐大的政治動盪。在去年發生港大校委會事件之前,我或會認同這種說法合理,但今天的特首有權用到盡,你想他和他的爪牙們會這麼「順攤」,委任一些不喜歡的人進入各機構嗎?

說穿了,今次方案固然有組成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信任問題。梁振英在4年間有權用到盡,令不少人對政府或行政長官委任心存戒心,一聽「特首委任」,不問原委就拒於千里之外。方向好,但執行者的壞心腸令人處處提防,最終好事也會變壞事。

高永文對醫委會改革草案的審議進度感到擔心。(黃永俊攝)

信任裂縫不修復 政策問題也變政治風波

高永文說,醫生組織誤解了是次條例草案,但真正原委,他其實心知肚明。你到街上找十個人問、或找十個醫生問,多數人也會支持目的前的改革方向,然而,你跟他們說這是現屆梁振英政府提出的方案,相信不少都會由支持變成態度猶豫,甚至馬上反對。政策問題,不一定是政策本身的問題,是一個信任問題居多。信任問題不解決,政策問題都會變成重大的政治風波。

當然,你問我,在這年,我絕對不會支持任何擴大政府權力的方案,不論土地、社會福利或其他方面,只要會令特首或政府權力擴大的,都應反對到底。信任問題,除了是人的問題,更多的是制度問題。制度不改,即使人選已改,信任裂縫也難以修復。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