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向新加坡學習,不能忽視其主權國身分

撰文: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出版:更新:

香港輿論經常提起新加坡,不過焦點往往有其局限──不是只從管治精英角度出發、少從民間視角探究新加坡的社會文化生活日常,便是認為香港應該學習新加坡的某一領域──例如房屋政策,或智能城市發展。
輿論甚少了解,香港與新加坡所以會走上不同的發展路,當中一個很基本的原因是兩地政治地位不同──前者是國家之內的特區,後者是主權國家。

新加坡國旗。(Getty Images)

星港比較 常忽視政治地位差異

政治地位差異,令兩地有不同的管治氛圍與意志、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有不同的文化與世界觀。故此倡議學習新加坡前,如不認清星港的基本差異,觀點便會容易流於一廂情願、「見木不見林」。

另一方面,香港研究的視角,一直比較內向,很少注意到本土與國際關係屬一體兩面、可以從世界思考本土,也因此甚少意識到可以透過「新加坡故事」思考「香港故事」。

新加坡與香港的相近處,起碼有兩點:

一是兩者曾為英國殖民地、是英帝國遠東的港口城市;
二是兩地社會皆以華人為主。

不過,兩地也有不少差異──例如,新加坡有多元種族,相對而言,香港人口較純粹。早前書評介紹、台灣學者所著的《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便是依此背景,分析星港兩地語言政策與身份認同的不同發展軌跡。香港縱然經常提起新加坡,卻鮮見評論乃至著作能像此書,從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脈絡入手、以更廣闊視野、而非止於單位大細比較星港。

【沈旭暉國際學術台:比較霸權 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書本封面。(youbeli.com)

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

今次介紹的鄺健銘新著《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可以說是彌補了上述香港對新加坡的認知缺陷。這本書觸及了新加坡的國民教育、經濟與文化政策、世界定位、語言政治、身分認同、社會民生狀況,以及近年轉變中的社會—政府關係等管治議題。

不過,此作的着眼點,並非只限於新加坡,作者亦參考了北歐國家、瑞士、以色列、盧森堡等其他比較案例,以更立體地呈現「新加坡模式」的強弱處。本書書寫帶有濃厚的香港問題意識,觸及的新加坡政策議題,其實都是香港昏亂、前路茫茫之際,很多人關心的管治問題。換句話說,這本書的一大價值,是藉着梳理「新加坡模式」的發展脈絡,思考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鄺健銘,畢業於香港,曾在新加坡讀書與工作。他的上一本著作《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與新著《雙城對倒》都有共通主題,那就是嘗試連結「本土」與世界、思考何謂「亞洲國際都會」;此刻政府提出初中中史課程改革、課程涵蓋香港史,鄺健銘著作的意義,便是為「香港故事」設下面向世界的廣闊敘事框架,作為討論的一個基礎。

小國生存技巧 值得參考

本書分過去、現在,與未來三部分。「過去」部分討論了新加坡對英國殖民過去的取態。有別於香港,新加坡視英殖歷史為重要資產、拒絕盲目抱持民族主義世界觀。這部分亦討論了新加坡人身份認同構成的發展與流變、分析新加坡人區別於「中國大陸人」的身分意識成因。最近新中矛盾升溫,新加坡外交官員乃至著名學者,都在《海峽時報》發表文章伸論,何以新中有文化淵源,新加坡仍有獨立自我、有別於中國大陸;這部分內容,可說是適時的參考讀物。

有別於香港,新加坡視英殖歷史為重要資產。圖為英女王2006年訪問新加坡。(Getty Images)

「現在」部分參考了美國、法國、日本、中國等現代國家構建案例、討論現代國家的建構與運作。內文指出,世界不少國家皆為人工建構、建構歷經相當長時間的磨合、過程毫不「和理非非」、路線分歧是常事,且外國勢力對初生國家具決定性影響。作者在這個背景基礎上,分析新加坡的立國理念與管治思維,亦以瑞士、盧森堡等先進小國為例,分析小國生存技巧與優勢。

此一部分也有探討新加坡的人口政策——此刻的新加坡正面對人口政策兩難:一方面,新加坡的國策是連接世界,官員因而希望透過寬鬆人口政策匯聚世界人才、以達此一目標;但另一方面,官員也希望培養國民的歸屬感與本土意識、令新加坡成為李光耀所言「真正的國家」,但外人太多,卻會令此一目標難以實現。

八個可向新加坡學習之處

最後的部分,作者分析星港的不同政治地位、如何影響兩地管治,以及香港如何從八方面學習新加坡。

作者指,香港與新加坡的分別其實相當簡單,但港人甚少提起——新加坡是獨立主權國家,而香港卻是國家之中權力受限的特區。這個政治地位差異,令香港的管治環境有別於新加坡——香港權力界線不及新加坡清晰,政策因而難於以本土需要為依歸、難言自主,人口、糧食、食水等民生政策之制定皆需北望。香港管治精英的選拔,也與新加坡分道揚鑣,愈來愈不強調「用人唯賢」、用人不以學歷、專業與社會威望為要,而是愈來愈看重人選的政治背景與取態。政治地位不同,亦令這昔日的世界港口城市,將眼界從世界縮窄至中國。

即便如此,作者認為新加坡模式對香港仍有八大啟示:

一,香港應學習新加坡,放下民族主義世界觀、重視英殖過去與遺產、連接世界;
二,視世界為腹地,認清香港作為港口城市、面向海洋的本質,勿忘香港的涉外關係、不宜因「政治正確」令香港變成性格內向的「內陸城市」;
三,現今世界體系,愈來愈以世界城市而非國家為本位。這些世界城市能匯聚國際網絡、成為國家競爭力重要來源、能帶動國家發展,這意味香港維持國際性格、復歸一國兩制本意,對中港皆有好處;
四,身分認同屬個人選擇,況且強調種族與血緣的「中國人」論述是受西方影響的近代產物,故此以「血濃於水」論強調「民族單一同質」,是為香港管治自尋煩惱;
五,城市競爭力,關鍵在於與世界的聯繫,而英語是連接世界的主要媒介,因此不宜以「去殖」為由,削弱英語重要性、自貶香港身價;
六,重視香港社會自由與活力的經濟價值、發掘公民自治的潛力,以保持相較新加坡、香港社會更具創意與靈活的優勢;
七,管治精英階層之生成過程,應重視用人為賢方針、採用以個人能力為要而非政治取向和背景的標準;
八,重視本土意識、維持鮮明的港人身分認同,從而提升社會凝聚力,令香港人能像具族群意識的瑞士人、願意透過服務「大我」以滿足「小我」、以清晰身分認同作為道德與互助文化的載體,進而減輕政府管治成本。

從世界回望香港本土

本書的結論,並非香港未來應繫於移植「新加坡模式」。作者認為,新加坡的威權政體,其實也付出了代價——威權之下,人民變得缺乏創意、不敢冒險,這會影響國家面對愈來愈多變難測的世界的靈活度。香港與新加坡剛好相反,有較強社會、較弱政府,民間充滿活力與自主性,因此港人不需妄自菲薄。

書中比較了北歐國家、盧森堡、瑞士、新加坡、以色列與香港的經濟社會數據、創新力、競爭力與自由排名,以及人類發展與快樂指數。表中瑞士表現一枝獨秀——國家有世界一流競爭力、創新力與海外經濟實力,國民富庶、快樂與自由;這意味,瑞士模式更應是香港未來管治的目標所在。

比起新加坡,瑞士模式或更值得香港參考。(Getty Images)

無獨有偶,最近香港評論家練乙錚,也藉瑞士模式、以「納殊平衡」概念思考未來中港關係的可能性;觀點乃是其次,其文章切入點,亦正是本書的一大啟示所在──放眼世界案例,確能有助了解「本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