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一帶一路要入屋 不應只強調專業範疇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一帶一路」的文宣當中,普遍存在着兩個盲點,第一就是太着重一些專業範疇的論述,例如基建融資、金融創新等。這些題目與普遍年輕人的切身關係不大,對於行外人來說,也無從入手,興趣自然薄弱。第二就是普遍港人普遍不熟悉計劃沿線的國家,甚至會認為這些地方是「不毛」之地。
Daneil Cheung
有評論指香港應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成為「超級聯繫人」,又指香港可以輸出金融、基建、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協助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資料圖片)

文:Daneil Cheung(亞太區青年交流會主席)

自去年《施政報告》多番提及「一帶一路」這個概念後,已成為城中熱話,有評論指香港應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成為「超級聯繫人」,又指香港可以輸出金融、基建、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協助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但是,根據香港青年協會的青年創研庫早前公布的調查,卻發現受訪青年普遍對「一帶一路」缺乏認知、對了解相關策略的興趣薄弱,亦無意於現階段對參與「一帶一路」作出如報讀課程等的準備,可見官方的說法與民間的接收存在蠻大的差異。

為甚麼會這樣呢?皆因在「一帶一路」的文宣當中,普遍存在着兩個盲點,第一就是太着重一些專業範疇的論述,例如基建融資、金融創新等。這些題目與普遍年輕人的切身關係不大,對於行外人來說,也無從入手,興趣自然薄弱。第二就是港人普遍不熟悉計劃沿線的國家,甚至會認為這些地方是「不毛」之地。

但事實上,這個計劃概念涉及到亞洲、歐洲以至非洲大陸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不少地方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鏡。舉例說,愛沙尼亞這個波羅的海小國,是歐盟成員國,人口只有 130 萬,但這個人口小小的國家,卻憑着科技的運用而走上時代的尖端,成功與德、法等歐洲傳統大國比拼。

一個人口只有百幾萬的東歐小國,走在時代的最尖端,愛沙尼亞的經驗,值得香港借鏡。(相片由作者提供)

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們的數碼居留權制度。早在 2014 年的時候,當地政府就推出了跨國性的電子公民(e-Residency)這個計劃。成功登記之後,這批電子公民可以上開設一家通行歐盟的公司,並處理銀行事務、文件合約、遙距轉賬等的事務,從而打通電子商貿和歐洲的市場。自計劃推出以來,已吸引到全球超過 135 個國家的申請者,愛沙尼亞也因此吸引到不少外國投資者、自由工作者進駐,提升了其經濟的活力。

近年,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迅速,中產階級日益壯大,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台灣在新總統上場之後,就力推「新南向政策」,着手吸納東南亞的中產觀光客,也嘗試拓展多邊合作的機會,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而筆者最近就有香港朋友在柬埔寨的使館區與當地人合資開設了一家咖啡店,當地的營運成本沒有香港般高昂,但由於在使館區的關係,物價不用太低,所以聽說生意也不錯。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勇氣在柬埔寨開業呢?因為他在那裏有識於微時的朋友,這樣就有信心得多了。

廣結善緣,其實不管「一帶一路」的名字存在與否,有不少國家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和了解更多。而香港政府如果要讓「一帶一路」這個訊息入屋的話,就要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再去凝聚香港青年的共鳴,並讓他們積極發掘自身的影響力,讓他們能夠感受到自己參與的價值。

要做到真正的民心相通,就要深入當地社群,與他們做朋友,而不是單向短暫的交流。(相片由作者提供)

要誘發他們的好奇心,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第一是透過一些貼近社會脈搏的議題來做教育。舉例說,共享經濟這個概念近年大行其道,香港也興起了一鼓「共創」的風氣,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又有沒有借鏡的地方呢?透過分享世界各地的社會創新方案,既沒大談基建、金融那麼遙遠,又可以鼓勵大家去想想在香港推動創新、互助的社群,促進交流,讓知識更為流動,實在一舉兩得。

而第二方面,就是讓大家能夠認識更多沿線國家與自己的關係。在這方面,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些單一短暫的交流,而是要建立一個區域性的青年網絡,累積持續的能量,真正做到民心相通。

【編按:作者為「亞太區青年交流會」主席、「種子行動」共同創辦人,現從事傳媒、公關工作,推廣旅遊教育,曾任學生會副幹事長、國際交流活動召集人等。】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