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模式:你是V型、A型、定K型學習者?

撰文:可惜我是語言控
出版:更新:

試回想中學時代的英文課,叫阿Sir早晨後,聽到的第一句對白是:

「打開書本到第157頁」、「我們今天會先看一段關於被動句的短片」,還是「我帶你們到禮堂排練《咆哮山莊》舞台劇」?

除了偶一為之的賓客觀課或是年尾學期評估,我想大家都係「打開書本」嗰批

學習模式分三型:視覺V、聽覺A、動覺K(VAK Learning Styles)

「打開書本」其實只有利於視覺型學習者(visual learner) ,他們靠「睇」,透過文字、圖片、列表、示範去想像和理解。雖然香港以至外國普遍也是以V型學習者居多,但聽覺型學習者(auditory learner)和動覺型學習者(kinesthetic learner)同樣存在,只是前者靠「聽」,多傾向從一般對話、討論、電視或電台節目、歌詞掌握學習要領;後者靠「做」,藉由遊戲、旅程、舞台劇等親身體驗學習和加深記憶。

香港教育只着重「默讀」,令香港大部分人只能以「V型」模式學習。(資料圖片)

Deep V是這樣煉成的

VAK學習模式絕非甚麽革新概念,早在80年代已由Walter Burke Barbe及其團隊提出,後來也有其他演化版本,但在香港卻甚少聽到教育工作者提及,確切應用在語言教學上的更買少見少。學生人數固然是個關口,始終部分中小學還未能貫徹小班教學,教師即使知道學生是哪類型學習者,都難以在課堂上作針對性教學。

所以話就話「聽書」,其實就是讀讀讀,而且不是開聲朗讀的讀,是「目讀」地默讀。讀來讀去都離不開text type懶係多的課文、用字深到個老師都要查字典的新聞篇章,以及從來不受學生歡迎的Reader。老師出的課題,九成九都是要你消化一段文字,然後嘔返另一段文字出來的模式,極少要你消化一段影片,以錄音交功課、或以堂上口述作為評估基準。彷彿讀了就會寫,聽了就會講,久而久之,V型學生越來越V,本來是A或K型的學生,也只好跟大隊走上這條deep V不歸路。

VAK測試(VAK Test

數年前讀英語教師證書TESOL,才首次接觸到幾款大同小異的VAK測試。當時我玩的是20道三選一處境選擇題,每題選出最貼合自己的答案(每個答案都隱藏着V、A或K的傾向),最後計算自己答案最多屬哪一組便可── 我當時的結果是17V,1A,2K,便很明顯是超deep V分子。沒有我那麽極端,VAK三分天下的,便很可能是混合型學習者(mixed learner)。

來,我們也來試玩兩題。

當你在異地找路時,你會?

1)  睇google map
2)  問路 
3)  憑直覺找路

想學一種新技能時,你會?

1) 睇老師示範
2) 同老師討論自己實際上要點做
3) 用自己方法試咗先

如果以上兩題你都選了1,你便傾向是V型學習者,都選2或3則分別傾向是A型和K型。當然,以偏不能概全,有興趣知道自己是哪類型學習者可按以下連結。VAK學習模式測試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