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uTV「綜合收視率」計收視 宣傳居多可信成疑

撰文:任秋水
出版:更新:
(ViuTV公布)第一集的《矛盾》有10.6%的「綜合收視率」,蘋果日報更指ViuTV開台後,TVB個別節目收視錄得16.1點的巨大跌幅,即約104.7萬觀眾…蘋果日報的意思是,由於ViuTV播放《G-1格鬥會》第5集,令TVB收視頓時比起上星期大跌,我真佩服那位記者的「吹水」能力…這些所謂「驚人數字」,不知就裏的人看到拍爛手掌,知多少少都覺得係得啖笑。
任秋水

萬眾期待的ViuTV收視報告終於出爐。負責調查收視的AC Nielsen於5月4日首次公布包括ViuTV的免費電視台收視數據,ViuTV在5月3日的收視冠軍為《跟住矛盾去旅行》,平均3.3點,最高曾去到4點,《瑪嘉烈與大衛》和《夜行書生》分別排第二、三,收2.7和2.6點,黃金時間平均2.1點。

收視咁低?!之前數字明明高好多!

有別於過往兩次由ViuTV公布的數字,今次AC Nielsen公布的收視數字與之前的說法相差甚遠。第一次由ViuTV公布首播錄得黃金時間平均5點、最高8點的成績,換來Nielsen發聲明表示「數據不是由尼爾森官方提供,而有關個別數據的使用與詮釋並不代表尼爾森立場」;第二次收視數字於AC Nielsen報告出爐前在各大傳媒中出現,指第一集的《矛盾》有10.6%的「綜合收視率」,蘋果日報更指ViuTV開台後,TVB個別節目收視錄得16.1點的巨大跌幅,即約104.7萬觀眾。Nielsen再次發通告表示,5月3日前刊載的數據都非由Nielsen認可或發放。

蘋果日報,Please,不要再誤導人

蘋果日報的意思是,由於ViuTV播放《G-1格鬥會》第5集,令TVB收視頓時比起上星期大跌,我真佩服那位記者的「吹水」能力。TVB一周前播放《EU超時任務》大結局,下一周回復正常播放清談節目《男人食堂》,錄得大跌幅是極之正常。就算ViuTV的《G-1格鬥會》有搶去收視,也並非TVB錄得下跌16.1點的主要原因。這些所謂「驚人數字」,不知就裏的人看到拍爛手掌,知多少少都覺得係得啖笑。可以不顧前文後理誤導讀者,這就是蘋果日報的新聞質素?

《瑪嘉烈與大衛》(ViuTV Facebook圖片)

收視率又係用800個盒,造馬幫TVB

可能某些ViuTV的忠實粉絲,或者TVB的堅實haters,都會有此回應:「ViuTV收視不可能這樣低,早說了800個盒不可靠,偏幫TVB。」要了解是否真是這樣,先要知道收視率從何而來。

由2013年開始,調查公司AC Nielsen承接無綫和香港廣告商會的合約(現加入ViuTV),用800戶家庭做樣本進行收視調查。AC Nielsen每年會隨機抽樣訪問大批香港市民,根據調查結果和按性別、年齡、收入等人口特徵抽出800戶家庭,上門安裝收視記錄儀。該戶家庭每次開電視,都要在儀器上記錄自己的年齡、性別等個人資料,然後由調查公司收集數據後,再發放給無綫和香港廣告商會。調查公司每隔一段時間換一批家庭樣本,而無綫或商會都不能要求調查公司披露這批家庭的資料,也無從干擾調查結果。

  首先,收視調查是由無綫、廣告商會一起夾錢做,廣告商作為付錢落廣告一邊,沒理由容許無綫收視造假,令無綫多收自己廣告費吧?

  第二,如果是這樣偏幫TVB,ViuTV為什麼又要「搵自己笨」,加入參與收視調查?

  第三,曾經有人質疑800個樣本數量太少,不足以反映全港收視情況。筆者非讀統計學出身,不知道在統計學來講多少為之「足夠」,不過AC Nielsen是跨國企業,在做商業統計來講算是「老行尊」,用環球標準收集電視收視數據。我並非說由AC Nielsen發佈的這個收視率極之準確,這個統計方法少說已沿用了25年,有人就批評過它不合時宜。不過目前為止,未出現一套新的環球標準計算收視率。

  第四,有人又曾經質疑「慣性收視」是由那不變的800個收視調查戶而來,那其實是謬誤。因為800戶有流動性,每一段時間會更換新家庭戶,每次約3年,該800戶會徹底被更換。對於「慣性收視」,要blame就blame香港人口老化,年長的觀眾佔大多數吧⋯⋯

「網上點擊率」到今日為止,都未曾有一個環球標準該怎樣計算,任何一間公司提出的計算方式都未得到行內公認。(資料圖片)

收視都未計網上點擊率,唔準!

ViuTV在AC Nielsen公布官方數據前宣布收視情況,數字是以電視收視點加上網上點擊率來計算,並為它創作了一個新名字,叫「綜合收視率」。這個「綜合收視率」十分厲害,頭幾位節目都有9%至10%(根據蘋果日報,每1%約等於1收視點)。

在關於電視收視的討論裏,必然有人會帶出「網上點擊率」的問題。其實網上點擊率,包括網頁及手提裝置,到今日為止,都未曾有一個計算的環球標準,任何一間公司提出的計算方式都未得到行內公認。網上點擊率是一個很難搞的問題,因為普通廣告可以用人次(impression)計算,但電視節目大部分最少長半小時,究竟逗留多久才應該計算在數據內呢?節目在電視播放完畢,放上網上供人點擊時,又該計算多少日的點擊在內呢?重覆點擊、同時間用兩個視窗播放、點擊播放後卻「縮到最小」,這些問題怎樣處理,在行內、國際都未有標準。

由於每一家公司都會採取最有利自己的方法計算點擊率,所以廣告商傾向不把「網上點擊率」看成官方數字計算,費事「口同鼻拗」。而且,據我所知,計算過網上直播數字和播放後七日的點擊率,通常非常受歡迎的非戲劇節目,最後也只能幻化成1.6左右的平均收視點,並非如一般人想像中多。所以,ViuTV的「綜合收視率」實在宣傳成分居多,可信性成疑。網上點擊怎樣計,各有各說法,若ViuTV以後只向傳媒發放這個自創的「綜合收視率」造勢;怕且TVB也會不甘示弱,用盡有利自己的計算方式「煲大」收視,到時雙雙「鬥大」。

香港的主流觀眾始終與人口結構一樣,被年長一輩主導,無論ViuTV要取得更大market share,抑或是TVB要華麗轉身,脫離公式化製作,都有頗大的考慮和犧牲。(資料圖片)

平心而論,ViuTV的成績已算不俗,且有一直向上的空間。開台爆一爆的收視,已足以令毫無戰意的TVB頓時驚醒。不過,香港的主流觀眾始終與人口結構一樣,被年長一輩主導,無論ViuTV要取得更大market share,抑或是TVB要華麗轉身,脫離公式化製作,都有頗大的考慮和犧牲。萬不要以為Facebook個個都在議論《矛盾》、鬧爆膠劇,就代表網絡流傳的是主流觀點,跟選舉一樣,現實會Tell you the otherwise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